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两首《西江月》批判贾宝玉,我却深深地共情了

发布时间:2025-06-19 02:42  浏览量:16

《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入荣国府,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时,曹雪芹假托“后人”之名,写下两首《西江月》批判贾宝玉。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两首词以封建卫道者的口吻批判贾宝玉,看似折射宝玉的“不堪”,却如同自嘲,对这个社会进行无声地抗争。

词句如枷锁,却锁不住一个自由的灵魂。

今日重读,让无数现代人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

[微风]一、贬斥之词实为灵魂颂歌

“腹内原来草莽”的判词,在科举至上的年代如同废人认证。但宝玉真的无才吗?

他题咏大观园时文思泉涌,作《芙蓉女儿诔》时笔落惊鸿,连宝钗也叹他“杂学旁收”。他的才能毋庸置疑!

他拒斥八股时文,却将《西厢记》视若珍宝,与黛玉葬花共读时心神激荡。

他不是愚钝,而是不甘心让灵魂困在八股文的牢笼里。所谓“不通世务”,也因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官场钻营。

这“草莽”“愚顽”,实则是拒绝被四书五经格式化的野生思想,是未被功名腐蚀的本真心灵。

曹雪芹表面斥责,内里却是对独立人格的礼赞——越是“行为乖张”,越显其不妥协的棱角

当代青年读着“上岸秘籍”埋头考研考公时,是否也在怀念大学时代枕边那些被翻皱的心爱读本?

​[微风]二、于无望处见自由

“于国于家无望”的判词,揭示了宝玉为封建秩序所不容。

大观园是宝玉的精神乌托邦,他在这里结诗社、葬落花。他言“文死谏、武死战”是沽名钓誉,颠覆“忠孝”枷锁;高呼“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在男权社会里为女性尊严正名。

当宝钗劝他求取功名,他当场冷脸;而黛玉不言“混账话”,遂成知己。这种价值选择,注定了他与家族期待的背道而驰。

当元春省亲的笙歌散去,封建家长的目光如探照灯刺破幻梦。王夫人称他“孽根祸胎”,贾政的板子打在宝玉抗拒仕途的脊梁上。

这何尝不是当代青年的生存隐喻?当今年轻人拒绝996被斥“躺平”,选择自由职业被疑“不务正业”,向上攀登很难,于是“四不青年”(不婚不育不买房不奋斗)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抗争。

当社会用单一的成功学标尺衡量所有人,“无能第一”成为所有异路者的墓志铭。

​[微风]三、繁华尽头的凄凉底色

“贫穷难耐凄凉”,暗藏曹雪芹对宝玉命运的残酷伏笔。宝玉的悲剧在于:

厌恶封建贵族生活,却未曾掌握谋生之能;反抗体制,却未找到新路。

在红楼梦十九回中,连袭人娘家果品都嫌粗陋的贵公子,终将饱尝贫寒,成为“瘦骨嶙峋”的潦倒之人。

他幻想大观园永驻青春,却目睹晴雯惨死、司棋被逐,最终“金玉缘成,木石盟毁”。当理想国崩塌,“悬崖撒手”的出走,成了唯一的救赎

现在的我们在出租屋布置隐秘温馨的角落,用周末市集和音乐节构筑短暂的自由,却难逃房价、婚育、职场晋升的现实绞索。

这何尝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微风]四、超越时代的共情力

“行为偏僻性乖张”,是世俗眼中的病灶,却是精神完整的勋章。

宝玉为金钏之死焚香,与戏子蒋玉菡换汗巾,黛玉葬花他哭倒山坡,甚至为一株海棠的枯死忧心。

这些“乖张”的背后,是对生命尊严的极致尊重。这种将草木虫鱼皆纳入共情的胸怀,在功利社会中何其稀缺。

当社畜为落日驻足,当青年拒做“螺丝钉”,宝玉的“似傻如狂”便跨越三百年击中我们——

原来清醒的灵魂,总要背负格格不入的孤独

当代青年的困境在于:既渴望宝玉式的不妥协,又恐惧成为真正的异类。

辞职信写“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勇气背后,藏着多少深夜焦虑社保断缴的恐慌?

​[微风]写在最后

今日重读《西江月》,我们共鸣的不仅是宝玉的苦闷,更是被社会压抑的自我。

当世人追逐“有用”的成功学,那些“潦倒不通世务”的赤诚、那些“愚顽怕读文章”的独立思考,反而成为对抗异化的最后堡垒。

这便是宝玉穿越时空的力量——一个拒绝被塑造的灵魂,终将在每一代叛逆者心中复活

三百年后的今天,当年轻人把“佛系”当作铠甲,用“内卷”自我解嘲时,宝玉的“草莽”精神仍在血脉里奔涌。

也许我们终究成不了贾宝玉,但至少可以在加班后的深夜,为那个“怕读文章”的少年保留一声叹息。

当千万声叹息汇成星河,照亮的将是属于所有异路者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