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硕丨毕业,勿忘读“古今大著”

发布时间:2025-06-25 00:01  浏览量:18

6月又到毕业季。因有博士生毕业,我也参加了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拨穗并与之合影。

面对挤满礼堂的毕业生,面对一双双充满激情与渴望的眼睛,真想千叮咛、万嘱咐,为他们送上所有人生忠告。也恨不能将课堂上多年谆谆教导化作一句沉甸甸的话,让其终生受益。但细想,这全然徒劳。他们面对的时代、社会和问题,与我们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我们的叮嘱与人生忠告大部分没什么用,只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心情表达罢了。

面对将离别校园,走向社会的学子,具体而切实的忠告是什么?这让我想起多年前读到的一则故事。1954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张中行听闻老师熊十力要离开北京,想到从此远离严师,依依不舍,向他请教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继续提升心智,保持思想的活力和判断力?哲学家熊十力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张中行:《负暄琐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6-27页)

此话虽短,却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首先,什么是“古今大著”?能称得上“古今大著”,当然是历数千、数百年而价值毫不衰减,在人类精神与思想中仍熠熠生辉的那些书籍。正因为如此,读这类书籍,往往能赋予人广阔的思考空间,带来无限启迪。

其次,“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这是说,读古今大著,要“毋间断”。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读书时间减少,读书环境远不及校园,人也从“读书为主”转变为“工作为主”。在此情况下,有两点变得至为关键:

1,在时间、环境均不及校园的情况下,选书比读书重要。选书最佳方案,即读“古今大著”。

2,贵在坚持。“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两条之中,前者是方向,后者是操作。方向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持之以恒去“做”。故两条忠告中,我以为,最重要是做到“毋间断”三个字。

要做到“毋间断”,当然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要读“古今大著”?阅读“古今大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的理解,所谓“古今大著”,乃指那些堪称人类文明智慧结晶的著作,如《老子》《论语》《史记》等等。说直白些,即各领域中经历时间考验、世所公认的名著,包括文学名著、哲学名著、史学名著、经济学名著,政治学名著,等等。此外,“古今大著”必有很强的普世性、通识性和基础性,而非专业性强、有操作性的那类书籍。故熊十力所说“古今大著”,主要应指各类人文经典。为什么人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要于百忙中“毋间断”地阅读人文经典?我以为,大致有这样几个理由:

1,人文根植于人性,人文阅读会赋予我们健全的人格与做人的修养,让人认识自我,洞悉人世,提升气质与格局,带来眼光、见识和思考。

凡涉及人的事和问题,均关乎“人文”。在日常生活中,文学、绘画、音乐、诗歌、电影、舞蹈、雕塑以至对优美环境的追求等等,均关乎人文。这之中,既包含思想、道德、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亦陶冶心性,使我们有健全的人格。科学技术令我们的生活高效、便捷,却无法提供艺术欣赏和人文阅读所带来的情感、精神愉悦和享受。所以,“毋间断”阅读人文经典,既陶冶情趣和心性,亦为人格塑造所必须。

2,对人而言,人文是基础和最具通识性的学问。严格说,人文并无文理之分,学科之分,更非文科的专属。离开学校,在摆脱专业限制后,若能将阅读人文经典作为一种习惯,将受益终生。

在知识体系越来越专业化、学科分割越来越细的教育体制下,人文日益被学科化,其整体性、综合性被肢解,文、史、哲乃至文、理之间的界线变得泾渭分明,让人难以逾越。这给人一种错觉,人文是文科的专属。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1936年,胡适给赴美留学学习物理学的吴健雄写信,让其多读人文经典,称唯其如此,才能“胸襟阔大,见解高明”。(江才健:《吴健雄——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1页)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卓有建树的杰出科学家,大多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爱因斯坦终身热爱拉小提琴,并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罗素文集》,改革出版社,1996年,第3页)李政道倡导和推动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薛定谔深受印度哲学和古希腊思想影响;普朗克和海森堡不仅热爱音乐同时还是演奏好手;奥本海默一生热衷于《薄伽梵歌》《罗马帝国衰亡史》《资本论》等人文经典;钱学森的《科学的艺术和艺术的科学》对科技和文艺的关系作过深邃思考;杨振宁常将人文和物理结合起来探讨美与智慧,等等。因此,那种将“人文”加以分割,装进某个学科“匣子”里的做法,实与人文规律和特点相悖。人文关涉的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难以截然分割。从此意义上说,我们现行的教育和学术体制培养的主要是“专家”,专家多是“片面家”,被局限于某个“套子”里而不自知。除专业之外,往往视野狭窄,见识肤浅,见树木不见森林。一旦越雷池,就难免犯错。所以,在专业化和学科壁垒重重的体制下,对本能追求综合与整体的“人文”是一种无形消解。这犹如众多盲人摸象,每人都能精确地描述所摸部分,却难以知晓大象的全貌。

对于整体的重要性,《廊桥遗梦》中有一段精辟论述:

“分析破坏完整性。有些事物,有魔力的事物,就是得保持完整性。如果你把它们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分开来看,它就消失了。”(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著,资中筠译:《廊桥遗梦》,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5-36页)

“拆分”失去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人文作为人的一种综合素养,以整体性为基础。一旦失去整体性,失去对事物全貌的把握,观察与思考就会流于片面和局部。从此意义上说,读基础性的人文经典,可获得一种通识,让人从整体与综合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3,人文经典蕴含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精神和思想,是认识和了解人类文明的“窗口”。

人类文明包括精神与物质两部分。精神主要存在于科学与人文之中。科学讲实证,科学精神是实事求是,是求“真”;人文追求理想、道德、情感,人文的精神是情怀,是善和美。人文也是将人类凝聚为一个整体、凝聚为社会的核心力量。人文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关乎人类的价值、精神、思想、情感、意志和自我认知,是人类精神及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阅读人文经典,一方面让我们明了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位置,同时也是认识人类文明脉络的“窗口”。人文虽不直接创造GDP,却守护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赋予人类生活以色彩、意义和价值。

有一问题不容忽视。经典难读,众所周知。如何读人文经典?是一个难点。熊十力给出的建议是:“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后一句话甚为重要。也就是说,勿以读懂字面意义而沾沾自喜,关键是“钻入深处”,理解和体悟其中道理。20世纪中国另一位哲学家马一浮对于读书有如下一段论述:

“某尝谓读书而不穷理,只是增长习气;察识而不涵养,只是用智自私。凡人心攀缘驰逐,意念纷飞,必至昏昧。以昏昧之心应世接物,动成差忒。守一曲之知,逞人我之见,其见于行事者,只是从习气私欲出来。”(马一浮:《忠信笃敬》,载马一浮著,吴光主编:《马一浮全集》第一册(上)《语录》,第45页)

这是读书之真知灼见。换言之,读书首先得“守正”,以“明理”为宗旨。若“读书而不穷理”“察识而不涵养”,或是想以此来谋取精神与灵魂之外的东西,特别是谋取名利、地位之类,久而久之,就“必至昏昧”,走上“用智自私”的“差忒”之途,即“人心攀缘驰逐,意念纷飞,必至昏昧”。如此,读人文经典就难以达到滋养精神与灵魂的目的。

当今,选书比读书重要。尤其走上社会后,无老师指导,无同学间交流讨论。在此情况下,读书的最佳方案,就是选“古今大著”,特别是读各类人文经典。包括那些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这会让我们的精神与灵魂变得充实、有趣,在生活中找到丰富的意义和美好事物。

面对毕业生充满激情与渴望的眼睛,我的忠告是:毕业,勿忘熊十力先生的至理名言:

“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

熊十力寄语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