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府员外郎被抄家,家产仅5000两,乾隆:他家人参太多拟斩首
发布时间:2025-06-24 17:20 浏览量:13
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叫阿善兴的内务府员外郎,因为涉嫌贪腐被抄家,结果家产算下来只有5000两银子,这在当时不算多。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乾隆皇帝却因为他家藏了大量人参,直接下令把他斩首。
阿善兴是内务府广储司的员外郎,这官职听起来不起眼,但其实是个实打实的肥差。内务府是清朝专门管皇室家务事的机构,宫廷开支、物资采购、皇帝老子们的生活安排,都归它管。广储司是内务府下面的一个部门,负责储备和管理宫里用的各种物资,像金银珠宝、绸缎布匹、药材珍品等,都得经过它手里过一遍。
员外郎是广储司的中层官员,说白了就是个管事的,权力不大不小,但接触的东西可不少。阿善兴干的就是这份活儿,天天跟这些值钱的玩意儿打交道,想不动心都难。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九月,内务府的总管大臣跑去跟乾隆告状,说阿善兴不太老实,疑似收受贿赂、营私舞弊。乾隆一听就火了,内务府的官要是都敢这么干,那还得了?于是他立马下令,抄了阿善兴的家,还把案子交给内务府慎行司和刑部一块查。
官员们奉命去了阿善兴家,翻箱倒柜查了个底朝天。结果有点出乎意料,这家伙家产不算多,金银首饰、古董字画加起来也就3000多两银子,房子田地折合2000两,总共才5000多两。搁在当时,一个在内务府干了多年的中层官,家底这么薄,乍一看还挺“清廉”的。
可事情没这么简单。查着查着,官员们在他家后院的库房里发现了个暗格,里面藏着25斤上好的人参。这可不是小数目,当时人参可是稀罕货,经过鉴定,这些都是四等以上的珍品,每斤市价800两银子,25斤下来就是2万两银子,比他家明面上的全部家产加起来还多好几倍。
这25斤人参一出,案子就变味了。刑部审讯的时候,阿善兴招了,说这些是他利用职务之便弄来的,有的是商人送的,有的是他主动开口要的。他还觉得自己挺聪明,收人参比直接拿银子隐蔽,不容易露馅。可他没算到的是,乾隆对人参这东西管得特别严。
在清朝,人参是国家严格管控的物资,属于“贡品”范畴。东北是人参的主产地,清政府在那儿设了专门的机构管理采挖和收购,民间要是私自采挖或者买卖,轻则罚款流放,重则直接砍头。为什么这么严?一是人参值钱,能给国库创收;二是它有药用价值,皇室和贵族都指着它养生;三是这玩意产量少,管不好就容易被私下倒卖,扰乱市场。
阿善兴收的这些人参,来路不明,又没报备,显然是私下搞的。乾隆一看,这不光是贪腐的问题,还触了国家禁令的大忌。更何况,他在内务府干活,管的就是宫廷物资,连这点规矩都不守,性质就更恶劣了。
抄家结果出来后,乾隆没半点犹豫,直接定了阿善兴死罪,下令斩首。这决定乍一看有点狠,毕竟5000两家产不算多,25斤人参虽然值钱,但也不至于要命。可细想乾隆的脾气和当时的背景,这事儿就不奇怪了。
乾隆在位60年,前期国库充实,经济繁荣,但他对官场贪腐从来不手软。他上台没多久就搞了几次大案,像山西巡抚喀尔吉善贪污案、两淮盐政贪腐案,都是一查到底,杀了一堆人。到了乾隆中后期,他更是一边大兴土木搞排场,一边盯着官员不放,生怕有人给他捅娄子。
阿善兴这案子,正好撞在枪口上。他在内务府这么核心的地方贪腐,还敢碰人参这根高压线,乾隆不杀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反腐了。再加上人参这东西在清代不光是钱的问题,还有象征意义,皇室拿它当宝贝,谁敢私吞就是在挑衅皇帝的权威。这么一来,阿善兴不死都不行。
阿善兴被斩首后,这事在官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内务府的官们本来就靠着皇室吃饭,手里油水多,大家都盯着呢。这次抄家一出,好多人心里都打鼓,赶紧收敛了点。刑部和慎行司后来还查了几个类似的案子,虽然没这么严重,但也处理了不少人。
当时官场风气就这样,贪点小便宜几乎是常态。像阿善兴这样收人参的,其实不算啥稀奇事。有的官收金银,有的倒腾古董,有的私卖贡品,大家都变着法儿捞钱。可一旦被抓住,后果就不一样了。乾隆眼里揉不得沙子,你贪多少他不管,敢碰红线就得死。
阿善兴估计也没想到,自己会栽在人参上。他可能觉得自己藏得够深,5000两家产看着也寒酸,谁会怀疑他?可他忘了,内务府这地方是皇帝的眼皮底下,查起来一点不含糊。他这一死,不光自己没了,家里人也跟着遭殃,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说说乾隆的反腐风格。他这人有个特点,叫“宽严相济”。平时对官员管得不太死,只要你干活卖力,小毛病他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碰上大事,比如贪腐严重或者违反禁令,他就一点情面不讲。
阿善兴这案子,就是个典型的“严”字体现。5000两家产听着不多,但25斤人参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乾隆不光看你贪了多少,还看你贪的东西和方式。人参这玩意儿在他眼里就是禁区,谁碰谁倒霉。阿善兴撞上这茬,只能说自己运气太背。
其实乾隆反腐也不全是硬来,他还搞过不少制度上的调整。比如加强内务府的账目核查,派人定期巡查东北的人参产地,甚至还提高了官员的部分待遇,想从根上解决问题。可惜这些招儿效果有限,官场风气还是改不了,贪腐案子层出不穷。
阿善兴的案子虽然是个小事,但折射出的东西不少。首先,它让人看清了清代官员的贪腐套路。收钱太显眼,那就收值钱的东西,人参、古董、绸缎这些东西,既能换钱又不好查,成了不少人的首选。
其次,这案子也说明了乾隆对吏治的重视。他在位时,清朝国力达到顶峰,可官场腐败也跟着水涨船高。他用重典治贪,就是想压住这股风气。可惜他治标不治本,后来嘉庆朝贪腐更严重,和珅那样的巨贪都出来了。
最后,这事儿还有点现实意义。贪腐这东西,古今都差不多,总有人觉得自己够聪明,能藏得住。可法网恢恢,真查起来,谁也跑不了。阿善兴的教训,搁现在也值得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