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运河历史文脉,探古今生态智慧” 生态研学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6-05 17:47 浏览量:29
6月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境教育进课堂”生态研学活动在千年大运河畔顺利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主办,以“寻运河历史文脉,探古今生态智慧”为主题,带领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的同学们踏上了一场探寻大运河生态文化魅力的奇妙之旅,全市多所中小学校师生及广大社会公众也通过线上方式同步参与。
游船启航,邂逅河畅岸绿生态画卷
活动当日,同学们在漕运码头登上运河游船,正式开启大运河生态之旅。课程以“开漕节”为切入点,串联起明代百姓祭坝仪式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这一始于明代的民俗节日,既是对水利功臣的缅怀,更蕴含着古人“以水为脉、以运养城”的生态智慧。
游船缓缓前行,掠过沿岸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市级公共服务建筑——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毗邻大运河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映入眼帘。该公园以生态保育核为核心,融合多种文化打造三十六景,是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绿洲。不远处的大运河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市首个建成的新城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构建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独特景观,让同学们尽享生态之美。
五河交汇,领略运河治水千年智慧
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组成,连通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2014年6月22日,它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璀璨明珠。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如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巧妙利用京杭大运河部分河道,践行着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北关拦河闸桥,同学们领略到五河交汇的壮观景象。七孔桥造型的拦河闸巧妙地将闸门系统隐藏在桥下拱券之内,形成“近观为闸,远望似桥”的独特景观。新建北关分洪枢纽工程实现了温榆河、北运河、小中河、通惠河和运潮减河的五河连通,其主要功能是汛期控泄北运河流域洪水,非汛期蓄水灌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闸口蓄水、分流等水流原理,活动现场安排了水柜模型演示,展示了古代运河的水流调度和管理方式,让同学们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探访生态带,聆听雨燕、塔榆生态故事
大光楼如今成为观察河岸生态的绝佳窗口。从大光楼通往燃灯佛舍利塔的路上,运河沿岸生态带构成典型的河岸生态系统。湿地植物群落中的芦苇、菖蒲、香蒲等挺水植物密集生长,形成天然的“水质过滤器”,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广场东北侧的浅滩和芦苇丛,是野鸭等水鸟的重要栖息地,这里形成了“鸟类—植物—微生物”的良性循环。
燃灯佛舍利塔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塔,还是北京雨燕的重要栖息地,每年此时游客都能在此观察到这些优雅的鸟类。北京雨燕与燃灯塔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例证。在燃灯佛舍利塔第十三层西北面的破损处,曾有一株存活了350余年的塔榆,是北京市一级古树。考虑到树木根系可能危及塔体安全,1987年3月,这株塔榆被移植至塔旁的葫芦湖畔。葫芦湖是西海子公园生态修复的样本,同学们在此观察了荷花、睡莲、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与水中锦鲤、龟等动物形成的完整食物链网络。
打卡网红桥,传承生态环保薪火
生态研学活动最后,同学们来到网红“打卡”地——千荷泻露桥。该桥桥身以“荷”为主题,以荷露交融之形诠释运河千年文化韵味。最下端的观景平台凝露台,在下雨天会呈现“千荷泻露”的唯美景象。桥身采用环保材料建造,桥下设计多个泄水孔,既保证桥体排水功能,又有助于维持周边水体生态平衡。作为新晋地标性建筑,千荷泻露桥连接着西岸的遗址古迹与东岸的都市景观,营造出浓郁的水乡文化氛围,强化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体验。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探索之路上的又一成果。继2024年深挖“北京中轴线的生态智慧”后,今年宣传中心延续“历史文化+生态教育”的创新理念,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纪念日节点,推出五期“千年大运河的生态智慧”精品课程,本次生态研学为系列进课堂活动画上完美句号。未来,广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将用行动和声音,讲好大运河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故事,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 上一篇:嬴秦早期都邑名称考论
- 下一篇:荆江评论:让传统文化“潮”起来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