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纽传》译文 (原作者:申涵昐)
发布时间:2025-06-05 02:16 浏览量:20
殷之纽,字伯芽,号樊桐,是鸡泽人。他年少时跟随担任按察司副使的叔祖殷大陆学习。殷大陆的两个儿子,殷岳(字伯岩)和殷渊(字仲泓),都是殷之纽的叔父,年纪比殷之纽小,为人豁达且很有侠气。唯独殷之纽平易近人,性格沉稳安静,喜好读书,因此两位叔父的声望日益被众人知晓,而殷之纽的名声却没有传出乡里。只有殷大陆看到他后觉得他很奇特,说:“这是我们家族中懂得道理学问的人。”反而让两个儿子跟从殷之纽学习。殷之纽为两位叔父讲解经书的要旨大义,从早到晚不知疲倦,所以两位叔父一生都敬爱他。
殷之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天启元年(辛酉年,公元1621年),恰逢朝廷广施恩泽,他被选拔进入国子监(国学)。廷试时成绩优异,被授予知县之职。殷之纽志在通过科举获取更高的功名,以不通过正途考中就任职为耻,所以没有赴任。天启四年(甲子年,公元1624年),他考中副榜贡生,于是远近的人才知道鸡泽有个殷之纽能写文章、有志向操守。相州的司马张镜心(字湛虚)、曲安的司空刘荣嗣(字简斋),都争着拿请柬邀请他,想让他成为自己子弟的楷模。殷之纽笑着说:“嘿!我难道要靠笔墨(做塾师)来谋取温饱吗!”拒绝前往。
甲申年(1644年,明朝灭亡)之后,殷之纽就隐藏踪迹、不追求名声,决心超脱于尘世之外。
当时,国家刚刚安定,急需人才,殷之纽七次接到吏部公文,催促他赴选任职,殷之纽坚决卧病不起(拒绝)。从那以后他闭门谢客,足迹不迈出乡里街巷,亲自为自己的居室题写匾额叫“确堂”。他坚定的样子,是不可动摇的。每天在屋子里读书、教导儿子,曾说:“功名富贵,自然有天命决定。至于磨砺品行、修养道德,以及帮助他人、救济万物的道理,那是自身可以自主决定的。”于是专心研究经学,钻研理学,凡是古今的兴盛衰亡、治理混乱与得与失,一定探究清楚其根源和发展。
从汉唐一直到宋元,都有明确的见解,不只是表面上的了解。宋朝儒者关于性理的各种书籍,没有不全部阅读的。他认为诸子百家各自因为自己所学的观点而产生不同见解,于是有了分歧和相同之处,如果以圣人的学说为标准来判断,又何必纷纷争论呢?他的学问一概以亲身实践为主,不追求浮华。在乡间居住三十多年,不曾去拜见过一次官吏。官员们听闻他的名声前往他的住所,希望能瞻仰一下他的风采,殷之纽都以年老有病为由推辞,最终官员们都没能见到他,叹息着离开了。
当时,殷伯岩弃官归来,和殷之纽住得相邻,只是早晚互相往来一次,用道义相互敦促勉励罢了。殷伯岩好客,有客人来的时候殷之纽就避开。殷之纽家中向来贫困,战乱之后更加衰落,只有几亩薄田,不足以维持生计,殷之纽却安然自若。乡里拿着经书来请教问题的人,门外的鞋子渐渐多了起来。殷之纽开诚布公、善于诱导,被士人们推举为学界领袖。巨鹿的布政使杨思圣(字犹龙),在天下享有很高的声望,仰慕殷之纽的名声,想邀请他做自己儿子杨履吉的老师。起初殷之纽不答应,殷伯岩极力劝说,于是他在南亭设馆授徒,杨犹龙非常高兴,说:“孩子们能得到大贤人的教诲了!”
过了一年殷之纽归来,年纪大了但学习的志趣更加深厚,对五经都有论述,尤其喜欢读《易经》,说:“读《易经》可以让我减少过错。”快八十岁的时候,还能写小楷,风格类似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行书有米芾的笔意。
当时,殷仲泓之前为大义而死,殷伯岩后来在出游中去世。殷之纽晚年孤单无依,心情忧郁且容易生病,八十三岁时去世。他的儿子殷仔能够研习父亲的学问,康熙十四年(乙卯年,公元1675年)在乡试中中举,殷之纽还来得及看到这一幕。
赞语说:我曾经在殷伯岩处与先生见面,一接触先生的容貌神情,便感觉到他的道家风范扑面而来。接着与先生的儿子殷孟肩结交,于是详细了解了先生一生的事迹,他有翻墙躲避世俗的风范,如果把像先生这样的人放到《古今高士传》中,难道是能轻易多得的吗?世上那些对出仕和退隐态度轻率的人,看到“确堂”这两个字都会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