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韦昭《博弈论》原文及译文,收藏!

发布时间:2025-06-02 17:19  浏览量:34

《博弈论》是三国时期史学家韦昭所作的一篇议论文。是韦昭应东吴太子孙和之命所作。孙和认为博弈(围棋等游戏)妨害正业,韦昭遂引经据典批评博弈之弊,倡导士人投身经国大业。 《系本》曰:乌曹作博。许慎《说文》曰:博,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杨雄《方言》曰:围棋,自关而东,齐鲁之间谓之弈。原文收录于萧统《昭明文选》卷五十二及《三国志·吴书·韦曜传》。

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大凡君子都以壮年时功业未成而感到耻辱,担心死后名声不为人所知,所以说“学习起来就像老赶不上一样,还生怕把学到的东西又丢掉了”。因此古代的志士仁人,感伤岁月流逝,担心不能建立功名,所以勉励自己,磨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休息,成年累月地坚持,日积月累地努力,像宁越那样勤奋,像董仲舒那样专心,逐渐沉浸在道德和仁义的深渊,栖息在学问和技艺的领域。况且像周文王那样的圣人,周公旦那样的贤才,尚且需要从早到晚地辛勤操劳,所以能使周朝兴隆,名垂千古,何况普通臣民,难道可以停止努力吗?

历观古今立功名之士,皆有累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坠其业,穷困不易其素。是以卜式立志于耕牧,而黄霸受道于囹圄,终有荣显之福,以成不朽之名。故山甫勤于夙夜,而吴汉不离公门,岂有游惰哉?

遍观古今建立功名的人,都有不同寻常的业绩,他们劳苦身体,费尽心思,平时不荒废学业,穷困时不改变志向,因此卜式在耕牧中确立志向,黄霸在狱中接受教诲,最终都有荣耀显赫的福分,成就了不朽的名声。所以仲山甫日夜勤劳,吴汉不离官府,他们难道有游荡懒惰的时候吗?

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心劳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

如今世上很多人不专心研究经学,喜欢玩博弈游戏,荒废事业,忘记睡觉和吃饭,从早到晚,点上蜡烛继续玩。当他们对局争斗,胜负未定时,精神专注,意志坚定,心力交瘁,身体疲倦,人情世故被忽略而不去处理,宾客到来空缺而不能接待,即使有丰盛的食物,美妙的音乐,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甚至有人赌上衣物,移动棋子改变行棋路线,廉耻之心消失,愤怒怨恨的神色显露。然而他们的志向不超过棋盘之上,所追求的不过是在方寸之间的胜负;战胜对手没有封爵的奖赏,得到的土地没有实际的价值。

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陈,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

这种技艺不属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儒家核心技能),不能用来治理国家。立身处世的人不依靠这种方法,选拔人才也不通过这种途径。用博弈来求取战阵之事,就不是孙武、吴起那样的人了;用博弈来考察道德和技艺,就不属于孔子的门下了;以变化诡诈为要务,就不是忠诚守信的事了;以劫杀为名,就不是仁者的本意了;而只是白白地妨碍时间,荒废事业,最终没有任何益处。这与设置木头去敲击它,放置石头去投掷它有什么区别呢!况且君子居住在家中,勤劳身体来赡养父母;他在朝廷做官,竭尽生命来奉献忠诚;遇到事情尚且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又怎么能沉迷于博弈呢?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孝顺友爱的行为就能树立,坚贞纯洁的名声就能彰显了。

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彰也。

君子居家勤勉养德,为官尽忠职守,临事尚废寝忘食,何暇沉迷博弈?如此方立孝友之德,显贞纯之名。

方今大吴受命,海内未平,圣朝乾乾,务在得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百行兼苞,文武并骛。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如今大吴承受天命,天下尚未平定,圣明的朝廷自强不息,致力于获得人才,勇敢有谋略的人就担任像熊虎一样的重任,儒雅的人就处在像龙凤一样的官署。各种行为都兼容并包,文臣武将都竞相奔走,广泛选拔优秀人才,表彰选拔杰出的人才,设立考试选拔的科目,颁发金印爵位的奖赏,这实在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百代难遇的良机啊。

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使名书史籍,勋在盟府。乃君子之上务,当今之先急也。 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衮龙之服,金石之乐,足以兼棋局而贸博弈矣。

当世的士人,应该努力思考最高的道理,爱惜功业,珍惜精力,来辅佐圣明的时代,使自己的名字记载在史书上,功勋记录在盟府中,这是君子的首要任务,当今的当务之急。一块木头的棋盘怎么能比得上封国的土地?三百颗枯棋怎么能比得上统率万人的将领?穿着衮龙之服,享受金石之乐,足以兼并棋局而交换博弈了。

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帅之备也。如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

假如世上的士人把用于博弈的精力转移到学习诗书上,就有颜回、闵子骞那样的志向;用于智谋计策,就有张良、陈平那样的谋略;用于经营资财货物,就有猗顿那样的财富;用于射箭和驾车,就有担任将帅的才能。如果这样,那么功名就能建立,而卑贱就能远离了。

●核心思想:

★批判博弈“空妨日废业”,无益于个人功名与国家治理。

★主张将精力投入儒家经典、军事谋略等实用领域。

★强调“勤身致养”“竭命纳忠”的儒家价值观。

作 者 简 介韦曜(204年―273年):(裴松之曰:曜本名昭,史为晋讳改之也。)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是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东吴四朝重臣。韦曜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少时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中书郎等职。

西元258年,孙綝废黜孙亮,立孙休为皇帝,改元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立太学博士制度,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264年,孙休去世,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孙皓所害,时年七十岁。著有《吴书》(合著)、《汉书音义》、《国语注》、《官职训》、《三吴郡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