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九句励志古文,建议收藏!

发布时间:2025-06-02 16:19  浏览量:22

人生总有不如意,当迷茫、困顿、失落像潮水般涌来,我们该如何自处?别急,古人早已为我们准备了锦囊妙计。它们,就藏在那些穿越千年的句子中,字字珠玑,句句铿锵,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去汲取力量。

一、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徐霞客《青云志》

这句话,读来便有一股豪气扑面而来。“青云志”,指的是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如同高耸入云的山峰。人生路上,谁不渴望有人相助,有人提携,助自己一臂之力,平步青云?然而,现实往往是,知音难觅,援手难求。当无人理解你的梦想,无人支持你的选择,甚至无人看好你的前景时,是放弃,是退缩,还是像徐霞客那样,选择独自前行?

“我自踏雪至山巅”,这“自”字,力有千钧。它代表着一种独立不屈的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决心。路途或许艰难,如同在没膝的雪地中跋涉;目标或许遥远,如同云雾缭绕的山巅。但只要心中有志,脚下有路,便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克服重重险阻,最终达到理想的顶峰。徐霞客本人,一生致力于地理考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徐霞客游记》便是这种精神的最好写照。他用双脚丈量山河,用笔墨记录奇观,正是这种“无人扶我我自登”的坚韧,成就了他不朽的功业。

二、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史记·日者列传》

人生在世,得失乃是常态。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获得了成功,自然心生欢喜;失去了拥有的事物,遭遇了失败,难免感到失落甚至怨恨。然而,《史记》中的这句话,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得不为喜”,不是说得到了不应该高兴,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或收获而得意忘形,冲昏头脑。成功往往伴随着新的挑战,过度的喜悦容易让人骄傲自满,停滞不前。“去不为恨”,也不是说失去了不能悲伤,而是劝诫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或失去而心怀怨恨,耿耿于怀。失败乃成功之母,过度的怨恨会蒙蔽双眼,让人沉溺于过去的痛苦,无法重新开始。

三、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五代·冯道《天道》

这句话,朴素直白,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行好事”,就是做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坚守善良的本心。“莫要问前程”,则是说不要过分计较做了好事之后能得到什么回报,会有怎样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权衡利弊。做一件事之前,总想知道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凡事都以“前程”为出发点,那么很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可能就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而被放弃了。冯道的这句话,倡导的是一种更为纯粹的善良和行动力。

善良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至于未来的结果如何,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动,确保它们是向善的,是正确的。如此,即使前程未卜,内心亦能坦荡无愧。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境界,实际上是对因果规律的一种深刻理解——种善因,自然会有善果,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袁枚《苔》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全诗是“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短短二十字,却道尽了平凡生命的不凡追求。

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角落,毫不起眼。它的花,小如米粒,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然而,就是这样卑微的苔花,也有着自己的生命意志和价值追求——它也要像牡丹一样,努力地绽放自己,展现自己的美丽。

“也学牡丹开”,这个“学”字,用得极妙。它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姿态,一种不甘平庸的精神。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其外在的平凡或渺小,而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和向上的精神。每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境遇如何,都拥有追求美好、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和可能。

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这是孟子提出的儒家修身处世的重要准则,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它为不同境遇下的人们指明了行为方向。

“穷”,在这里不仅指物质上的贫困,也指个人能力有限,没有机会施展抱负的时候。“独善其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要专注于修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定,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这是立身之本,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达”,则指个人功成名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权力和影响力。“兼善天下”,就是在这个时候,要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用于服务社会,造福民众,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受益。这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人生哲学。它不要求每个人都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而是强调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担当。先修好自身,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先立足当下,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独善其身”是“兼善天下”的前提和准备,“兼善天下”是“独善其身”的延伸和升华。

六、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醒世恒言·卷三十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总会有些时候,我们感觉命运不公,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和不幸,仿佛走到了“逆天之时”,一切都与自己作对,看不到希望。这时,很容易陷入绝望,自暴自弃。

然而,《醒世恒言》中的这句话,却像一剂强心针,给人以慰藉和力量。“天无绝人之路”,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意思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不会把人的路全部堵死,总会留下一线生机。它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多么看似无望,都不要放弃希望,不要停止努力。

“逆天之时”可能是疾病、失业、亲人离去等种种不幸。但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中,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智慧。只要我们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往往就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鼓励人们在绝境中看到希望,在困厄中奋起抗争。

七、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小松树在年幼的时候,并不起眼,甚至可能被人忽视或轻视。当时的人们,往往认不出这株小树将来会是参天大树的料(凌云木)。只有等到它真正长成,高耸入云,人们才会惊叹它的高大与挺拔。

这句诗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价值和潜力,往往需要时间的检验,不会轻易被世人所察觉。许多有才华的人,在他们尚未成功,默默无闻的时候,常常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嘲讽。这就像那株“小松”,它的“凌云”之志,深藏于内,不为“时人”所识。

“直待凌云始道高”,这既是对世人后知后觉的感叹,也是对坚持不懈、最终成功的肯定。它激励那些有远大志向,却暂时未得到认可的人们,不要因为一时的不被理解而气馁,不要因为眼前的默默无闻而放弃。要像小松一样,默默扎根,汲取养分,不断生长。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凌云”,用事实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培养那些暂时还不起眼的“小松”,不要以貌取人,不要急功近利。

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韩愈《古今贤文·劝学篇》

这是治学名言,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读书人。它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书山有路勤为径”,把知识比作宝藏遍布的高山。要想登上这座山,获取这些宝藏,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路径就是“勤奋”。勤奋是攀登书山的阶梯,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只有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前进。

“学海无涯苦作舟”,把学习比作没有边际的海洋。要想在这无涯的学海中航行,探索未知的领域,唯一的工具就是“苦作舟”。这个“苦”,不是指痛苦,而是指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本身可能充满乐趣,但攻克难关、深入研究所需付出的艰辛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这两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勤”与“苦”的重要性。它们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迭代迅速,“学海无涯”的感觉更加真切。唯有以“勤”为径,以“苦”作舟,方能不断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九、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这是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词中的千古名句,充满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虽然原词抒发的是精忠报国、收复失地的豪情,但这三句单独拿出来,对于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具有普遍的警示意义。

“莫等闲”,就是不要虚度光阴,不要无所事事地浪费宝贵的年华。“白了少年头”,是岁月流逝的无情写照。青春易逝,韶华难再。如果年轻时不努力,不奋斗,等到年华老去,一事无成,再回首往事,只能是“空悲切”——徒然地悲伤和懊悔。

这三句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它提醒我们,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公平的尺度。每个人每天都拥有二十四小时,如何利用,决定了人生的不同。青春是奋斗的黄金时期,是积累知识、锤炼本领、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阶段。若蹉跎岁月,虚掷光阴,等到老大无成,悔之晚矣。

更多精彩图文: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五首唯美荷花诗词!

古人表达“怀才不遇”的五首诗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五首“随心自在”的古诗词:世间萧散更何人,除非明月清风我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细品才觉深情的五首古诗词!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古人笔下的五场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