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的悲剧:期望太高、认知太狭隘

发布时间:2025-06-02 06:38  浏览量:35

教育的价值,在于技能的培养与文化的传承。封建科举制度,沉迷于背书来进行道德塑造,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者众。一个人思想与人格的塑造,与时代背景脱不了关系,与个人生命际遇息息相关。

仅就教育形式来看,比及当代教育思想上还是开放一些的。至少,古代的书生不用课堂清,更不用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的大考、小考来加固教育应试化进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学习,没有教材的桎梏,反而可以大量读书、思想、写作。当代教育,以教材为框架,大部分的时间围绕教材几篇课文进行做题,各种寻章摘句、腐儒味儿十足的考试题让人应接不暇。现代人反而没有时间去培养阅读的兴趣与养成良好心性了,最终,大部分时间用来做一些乱七八糟的考试题,写作上只能应付一些模式化的命题作文。古今中外,不乏狄更斯、杰克·伦敦、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家境贫寒,从小就做童工体验生活的,受书籍的吸引大量读书、不断写作成长起来的世界级文化思想家。他们没有做过一张语文卷子,如果用国内应试教育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小学都很难毕业。反观国内,尽管做题成长起来的文学博士、硕士一大堆,却只是背了一脑子写作理论,连一部思想成熟的作品几乎都没创作过,二三十岁了,还在背书做题,无暇自由阅读和创作。确实可以换到一纸学历,读书、进行文学创作的习惯却没培养分毫。

西方人从事理化生等教育,离不开兴趣的培养,科学刊物的阅读、实验室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国内引进西方学科教育之后,却把理化生演变成埋头在教室里背书、做题的过程,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比西方人更懂得如何去“打基础”。好像比人家诸多能人智者捣鼓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教育更懂得自然学科教育似的,认知上的狭隘、无知与“夜郎自大”精神颇让人无语。

对于一个孩子来讲,教育第一要务是培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时至今日,国内的体育教育依旧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评价模式,体育课也形同虚设。培养健康体魄的基础上,资质好的可以学习文化思想书籍的阅读与写作、书法绘画、声乐舞蹈等艺术,或者进行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阅读与实验探索,学习进行独立领域的研究与成长。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在科学的诸多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面临未来诸多未知的领域,依然有更大的探索空间的。在任何时候,即使科技再发达,对于未来依旧是未知成分占更大的比重。而科学教育,重点是要教会人如何去探索,而不是简单的从人类探索出已知的领域内圈出小的可怜的一部分,搬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些是“基础”,剩下的就是背过、做题。个人认为,国内科学教育的方式来看,即使大学毕业,很多人也就是学了一堆背书、做题的套路,压根没有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毕业之后,压根不会运用知识独立去探索与成长。对科学学科学习的理解,也就是埋头在教室里背背书、做做题而已,压根不懂如何去独立探索。

政史地等学科,少不了大量学科书籍的阅读与独立思索、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远不是圈出几个作为重点,读读、背背那么简单。以历史为例,记得学校里曾有老师让学生背诵几个皇帝政绩,结果其中一个皇帝政绩向来不受重视,有学生问是否要背,告知学生不会考不用背,最终却因为这一个皇帝政绩没背而损失近十分。虽然,背过了也终将只是短时记忆,大家都会忘记,却直接牵扯到当时的成绩。很多人也不会太在意历史,背了也没啥用却是直接影响了该老师当年成绩。而国外的历史教育则要开放许多,比如让你直接介绍一位历史上的皇帝,而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则不能局限于教材,需要翻阅大量的史料,然后写出自己的东西。这样印象比直接背教材里的条条框框更加直观一些。培养了探索历史的兴趣与习惯。史地生教育,归根结底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而不是用权威的观点只让学生去读读、背背,从而扼杀学科探索的兴趣。

作为学生来说,众多学科门类之中,只要对其中任何一门产生兴趣并培养出良好的学科探索习惯都可以成为人才。当代教育却冠以“精英教育”的观点,让每个人同时学好多门考试科目才行。最终结局是,学生学着累,而且门门学科的理解都停留在教材范围内的背书、做题,求知视野被局限,门门教育都没有学得深入、透彻。

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世界大国,一百多年的时间,不要说世界顶级的科学人才,世界顶级的思想文化精英都是寥寥无几。反观学校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各学校投资巨大的图书室、实验室更是形同虚设,只是迷醉在教室里围着教材背书、做题,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更是狭隘得可怜,不得不说,真是现代教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