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六七十年代的11种老物件,见到它们感觉回到生产队大集体时
发布时间:2025-06-02 00:39 浏览量:30
光阴似箭,四季轮回。如今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那些旧物什,已然是五十多个春秋之前的事情了。不少旧物什都已在我们的生活中销声匿迹。而我们也都快要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从那些被时代摒弃的旧物什便能看出,这正表明我们的科技在持续进步,社会在不断向前,事业在稳步发展。所以说,农村的发展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创新。
今日要分享的六七十年代的旧物和老工具,即便很多在农村成长起来的80后,甚至90后,或许都未曾见过和使用过。现在再给各位友人分享彼时的7种旧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农村曾用“不翻饼”的“铁鏊”来烙饼。铁鏊作为制作面食的器具,常被用于摊煎饼、烙馍等。它由古代的石鏊逐渐发展而来,以铸铁铸造,呈圆形平面。
在山东,它被称作“煎饼鏊子”,而在冀南则叫煎饼锅。以往,这种煎饼只有过年时才有,主要用石碾轧成的小米面制作。在我国山东、河南等地,铁鏊是专门用来制作煎饼的工具,因为在河南和山东地区,人们以面食为主食,尤其是山东煎饼声名远扬。当地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习俗。
用高粱杆制成的物品,在东北被称作“盖帘”,部分地区管它叫“piapia”,我们也这么称呼。由于它是用高粱秸秆制作而成,更多时候被叫做秸pia。“pia”这个读音,在普通话里确实不存在。不过依据古今音和北京音的对应规则,本地读“pia”的音对应成了“pian”,例如“pia闲话”,实际上就是“谝(pian)闲话”。如此看来,这“秸pia”应当是“秸片”。所谓“片”,指的是平且扁的物件,就像我们把用麦秸或者茭皮制作的、形状如同蒲团的坐具叫做“pia zi”,它应该就是“片子”;稍微鼓起一些的,则叫做“鼓儿片”。
由于是用高粱秸秆制作而成的,它能够盖在水缸上面,蒸饺子、蒸馒头时也用得上,擀面条时还可以用它来端放。海燕的妈妈曾经做过盖帘。到了冬季,田里的活儿都忙完了,有了闲暇时间。接着就去挑选粗细和长短相近的高粱秸秆,用这些来制作盖帘。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家庭有一种加工面食的工具叫“漏瓢”。它是把葫芦切成两半,再在上面钻出一些小孔制成的。这东西能用来制作面食,也能用于制作粉丝粉条。
在以往,漏瓢是粉坊里颇为常用的物品。把和好的一团土豆粉置于漏瓢之中,一只手端着瓢,另一只手挤压面团,使面团掉入滚烫的大锅里,如此一来,粉条便制作完成。如今,葫芦漏瓢已难觅踪迹,无人再使用,它已然“光荣退休”。
荞面饸饹机使用时,是一下一下地往外挤压面条。瞧见这饸饹床,便忆起母亲常带着我去帮人制作饸饹。她满心希望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人,然而没人愿意学,毕竟大家过年时自家的事情都忙不完。无奈之下,母亲只能东家做完去西家做,自家的活儿只能留到晚上来做。
在一些地区,胡基锤子也被称作石头杵子,它是用于打胡基的工具。胡基锤子的重量大概在10斤上下。要是长时间使用30斤重的胡基锤子,没多少人能够承受。
过去老父亲常用打土坯的木框架。在我们这儿,这东西叫坯模,制作土坯的工艺称作脱坯。具体做法是,先把黄土翻松,浇透水,接着均匀铺上一层厚厚的麦草,然后反复用脚踩踏,让它变成可塑性强的泥料。之后,按照坯模的尺寸挖出一块泥装进坯模里,先用手蘸水把泥坯四周捋顺,再将表面抹平,最后把泥坯从模具里脱出,换个位置继续制作下一块。等土坯晒干,就能够用来砌墙了。
制作泥坯是把泥放进模子,脱模之后再晾晒干燥。这种泥坯主要用于搭建火炕,作为方形的支撑物。制作正方形泥坯时要添加麦秸,起到拉扯固定的作用。打制泥坯的模子有一面可以开启,方便脱模。打坯时,先把模具置于木板之上,接着撒上草木灰防止粘连,再将潮土填入模具并踩压紧实,随后进一步夯实。最后用脚踢开模具的闸板,打开模具,把土坯搬起码放在一旁,晾晒干燥后便可使用。
在我三岁那年,父母于水塘边制作土坯,我则在旁边玩耍。那时,我们这儿还没有幼儿园。入冬之前,我家便搬进了用自己做的土坯盖成的房子里。
在地道战中,伪唐司令曾说“再带上两部水车……”。将水车安置于井口之上,通过人力或者畜力使左轮横向转动,进而带动右轮进行循环的竖向转动。右轮上安装着连条,连条深入水中,链条上配有皮垫,外部还有类似炉子烟囱的铁筒。当链子转动时会形成真空状态,从而把水抽上来。
由于它是从井里取水的,得有铁皮卷成的水管,还得有起密封效果的皮垫圈,处在水中的压合垫圈的螺丝容易生锈,在那个时期,更换配件着实令人苦恼。
双轮双铧犁,我觉得很多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没见过这个东西。它是铁制的,双铧犁的耕地效率相比老式步犁肯定更高,不过其存在的问题是,牲口数量少了拉不动,数量多了又难以操控,所以使用没多久就被淘汰了。
眼前这个物件模样奇特,又高又长。也不清楚这是啥物件,看样子有段时间了,既不晓得它的用途,也不知道它的名称。你们是否见过呢?海燕只能向各位友友寻求帮助了。
时光似曲。不仅我们步入了老年,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物品也渐渐消失。全是浓郁的年代气息,满是甜蜜的童年记忆。
今日海燕向大家分享了十一个六七十年代的旧物品。部分物品已不见踪迹,部分在一些农村仍有使用,不过也不常见了。你是否认识这些旧物品呢?你还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关于第十个和第十一个旧物品,烦请各位为海燕提供些指导,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