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筝叠韵,玉人何处?扬州非遗的千年回响

发布时间:2025-06-01 10:29  浏览量:17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代诗人徐凝笔下的绝句,穿越千年仍精准击中现代人对扬州的想象。当李白写下“烟花三月下扬州”时,他可能未曾料到这句诗会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旅游IP。

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至今保留着5.09平方公里的完整明清历史城区。这里500多条街巷纵横交错,8.5万原住民仍在此生活起居,延续着2500年的烟火日常,这里每一块石板都在诉说“中国巷城”的活态传奇。

01 水润古城,解码“扬州慢”的生活哲学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句俏皮的扬州俗语,精准概括了当地人从容不迫的生活节奏。晨光微熹中,冶春园的茶客们已端坐水榭。一壶绿杨春茶,配着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在评弹清音中开启闲适一日。

当夜幕低垂,“水包皮”的仪式在氤氲热气中上演。扬州人泡澡堂的雅趣可追溯至战国时期——1993年北郊出土的灰陶沐盆见证了这份跨越两千年的执着。汉广陵王墓中,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专用浴室,印证《礼记》中“吏五日得一休沐”的古老制度。

“扬州人能把修脚奉为肉上雕花”,非遗传承人陆琴道出沐浴文化的精髓。擦背时的“八轻八重”,烫背时的七条热巾,敲背时的韵律节奏,整套流程如艺术创作般考究。乾隆皇帝体验后曾赞叹:“扬州搓背天下一绝!”

这种精致生活源自盐商文化的滋养。明清时期,扬州作为漕运枢纽富甲天下,盐商巨贾们竞相追求生活品质。“淮扬菜清鲜平和,追求本味”,师承淮扬菜泰斗的薛泉生细数门道,“厨刀下的文思豆腐,需将嫩豆腐切成数千根发丝般的细丝,入水不散方见真章”。

02 街巷密码,行走的历史教科书

穿行扬州古城,三大街区各展风姿:东关街承载繁华,仁丰里延续文脉,皮市街演绎新潮。

“不来东关街不算到扬州”,这条1200岁的长街布满历史密码。从唐代商船往来的东关城门起步,目光所及有全国文保单位4处、省市级文保单位25处。盐商宅邸化身博物馆:卢氏盐商住宅讲述淮扬菜故事,吴道台宅第变作院士博物馆,冬荣园小剧场则日日上演扬州清曲。

- 微更新典范:700米长的仁丰里如鱼骨般舒展,完整保留隋唐街巷肌理。旌忠寺飞檐下,阮元家庙静立巷中。15家非遗工作室在此扎根,永乐琴坊的《梅花三弄》与居民淘米声、自行车铃交织成生活交响曲。

53岁的袁荔在仁丰里度过童年,改造后毅然回迁:“老邻居都在,水电气更方便,这才是扬州城的‘里子’。”这种“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模式,让仁丰里获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示范案例殊荣。

- 新旧共生:皮市街的凹凸青石板上,边城书店主理人王军洞见变迁:“古人一盏茶香一首词,今人一杯咖啡一本书,都是‘扬州慢’的注脚。”咖啡香混着旧书页气息,历史在此找到现代表达。

03 园林胜境,叠石听琴的东方美学

瘦西湖的清瘦风韵,在徐凝诗中早有定论:“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十余里水道如山水长卷徐徐展开,五亭桥十五桥洞在月夜各衔金波的奇观,诠释着中式园林的至高境界。

个园内,一场时空穿越正在石间上演。清代盐商黄至筠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堆叠四季假山,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欲滴,秋山明净似妆,冬山惨淡若睡。园林泰斗陈从周盛赞此为“国内孤例”,不足五十亩的天地包容四时流转。

何园的复道回廊则书写建筑传奇。1500米双层廊道如游龙蜿蜒,左右分流、高低勾搭,形成全天候立体景观。镂空花窗借景生情,一步一景的变幻中,扬州盐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智慧显露无遗。

04 非遗新生,古艺奏响时代强音

东汉古琴风尚,唐代古筝流行,一曲《广陵散》奠定扬州琴筝界地位。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广陵琴派随后跻身国家级非遗。

在生态科技新城的教室,传统正与科技共舞。杭集中心小学的115名学生指间,植入芯片的古筝实时记录每个音符。“千人同奏也能精准纠错,”教师刘静展示手机APP,“音卓尔让远程督学成为现实”。

- 产业脉动:280家琴筝企业遍布扬州,年产古筝65万台、古琴6.5万张,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在杨庙镇,“80后”斫琴师刘正巍与父辈共同经营工坊,妻子则通过电商销售配件——仅该镇就有百余家此类工坊。

今年4月,中国乐器行业首个大数据中心落户扬州。“琴筝制造、培训、演艺是显性产业,带动的文旅消费更庞大,”琴筝协会会长李同志展望智能化转型,“大数据将指引产业新赛道”。

05 活态传承,古城保护的扬州智慧

古城保护的精髓,在扬州人看来是“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平衡艺术。1957年制定首版城市规划,2017年出台《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六十载坚守让保护成为“城市意志”。

东关街的活化利用堪称范本。冬荣园小剧场的评话扬剧吸引年轻观众,“古建筑+博物馆”模式让卢氏盐商住宅变身淮扬菜博物馆。今年春季,这条街两个月涌入游客200万人次,仁丰里清明假期营收同比增长20%。

“古城保护不能‘一刀切’,”文史专家顾风强调,“留住原住民保持原生态,避免过度商业化,才是可持续之道。”当游客在汪氏小苑抚摸精美砖雕,在宋夹城公园晨跑,在古运河游船赏月,扬州的古今交融之美悄然入心。

瘦西湖游船划过五亭桥洞,船娘哼唱的清曲随波荡漾;仁丰里锔瓷匠人手中的金线,正将破碎的瓷瓶缀成艺术;凌晨的富春茶社后厨,面点师傅捏出第64层油糕。

扬州的文化密码不在博物馆玻璃柜中,而在8.5万原住民晨昏之间的烟火日常里。当青普文化行馆的游客体验扬剧水袖轻旋,当智能古筝教室的孩子奏响《广陵散》新韵,这座运河古城用2500年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呼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