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清水万重山|古今交汇,高科技解码扬州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5-31 04:58  浏览量:47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古时文人墨客钟情于扬州,写下的诗句千古流传。如今的扬州城还是他们笔下的模样吗?5月29日,“一江清水万重山”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大数据产业园、瓜洲千年古渡、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自有一番不可湮没的气派。

△瓜洲古渡

熔铸古今

千年瓜洲古渡,重塑“运河明珠”

京杭大运河贯穿扬州汇入长江,扬州南郊的长江边有一座古镇,因其形状如瓜,得名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的一首《泊船瓜洲》让瓜洲闻名天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相传也发生在这里。数不清的名人典故奠定了瓜洲深厚的人文底蕴。

瓜洲镇原是长江中的沙洲,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是历代漕运与盐运的重要节点,有“七省通衢”之说。

然而,古瓜洲由长江冲积孕育而成,也因长江潮水的冲刷而坍塌,大量历史遗迹随着瓜洲城全数沦于大江之中。

△瓜洲古渡

得益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瓜洲项目区建设,瓜洲遇上了新的发展机遇。“瓜洲古渡公园南园刚刚修缮一新,正式对外开放。”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党委书记冯科介绍,瓜洲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两大战略部署,深入挖掘整理中华诗词库中的瓜洲篇章,近万首古诗词现世传承咏唱;利用与弘扬古渡文化内涵,重现古渡口的昔日风貌;着力推动古镇有机更新,让诗渡名镇再现历史中的模样。

近年来,绚彩乡村-葵园、春江花月夜艺术馆、瓜洲泵站等在这里相继建成,多届“瓜洲音乐节”成功举办,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旅名镇成功出圈,吸引无数年轻人瞩目。

昔日“皮革厂”变身国家4A级景区

由江入河,离开瓜洲古渡公园后,现代快报记者来到扬州运河三湾景区。明代为解决漕运交通的问题,将原本近200米长的运河直道改造成1800米的数段弯道,以此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这便是“三湾”。

△扬州运河三湾景区

北有瘦西湖,南有古三湾。扬州运河三湾景区是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生态人文景区,也是一张亮丽的城市新名片。三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园管理部副部长龚宇告诉记者,这里曾是扬州南部工业区,在古运河两岸有农药厂、皮革厂等80多家企业,生态环境曾遭受严重破坏。

2014年,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要科学推进三湾片区发展,将周边众多的污染企业、棚户区进行拆迁,通过水系疏浚、生态水岸线修复的手法,还原湿地功能;以圈层保护的概念,打造湿地景观。如今,修复完成的三湾景区重焕生机,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红桥绿柳旁,2021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坐落其间,游客可以在馆内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上的水工智慧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这里也成了扬州的人气打卡点之一,受到无数游客的喜爱。

科技赋能

一江清水向北送

水韵江苏,扬州城更是水网密布。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坐落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4座庞大的抽水机站,由西向东,呈 “一” 字形巍然矗立。

据了解,江都水利枢纽兴建于1961年,是全国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规模最大的泵站枢纽。它就像一个神奇的“调节阀”,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使江淮互调互济,为解决苏北地区灌溉用水,同时承担苏北地区部分泄洪排涝任务。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江都四站

记者来到江都水利枢纽江都四站的地面机组层时,6台泵机正在运转,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抽水站四周,是水波粼粼的新通扬运河。

抽江北送、自流引江、抽排涝水、分泄洪水、余水发电、保障航运、改善生态环境……江都水利枢纽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江都水利枢纽将深化精细化管理。同时,考虑目前江都抽水站满负荷运行的情况,现在抽水能力为508立方米/秒,在未来计划实施江都抽水站的扩容改造,抽水能力有望达到600立方米/秒。江都水利枢纽将联合科研机构、院所高校,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利工程科技含量。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大数据算出大产业

“你网购的时候,对相关产品搜索了1秒钟的时间,我们的大模型已经在后台帮助你进行了上亿次计算。”在扬州(仪征)大数据产业园里,记者看到一排排算力设备齐刷刷地闪着绿光,该产业园管理办主任、仪征数据局党组书记华鹏表示,使用手机中的App进行网购等操作时,都需要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服务,大数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扬州(仪征)大数据产业园

2020年6月,仪征大数据产业园获批成立。几年间,大数据产业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了解,该产业园作为扬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一环,坚持前端采集存储、计算和后端应用服务并重,软件开发设计和硬件生产制造齐抓,集聚了腾讯云、电信云、移动云三大百亿级数据中心,实际算力能力达6200P,预计2024年底可达10000P,这将为扬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将“看不见”的算力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丁梦莎/文 徐洋/摄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