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辞赋】文任天义:端午赋

发布时间:2025-05-29 03:40  浏览量:19

岁在仲夏,序属端阳。赤日临空,熏风送爽。观夫华夏大地,遍染艾香;街巷闾阎,尽沐韶光。值此佳节,思接千古,感怀幽情,遂作诗赋以咏之。

溯夫端午之源,肇始洪荒,彰于战国,盛于汉唐。屈子怀瑾握瑜,抱忠履方,遭谗见逐,行吟沅湘。叹郢都之沦陷,哀黎庶之凄惶。乃赋《离骚》以明志,著《天问》而慨慷。终以清白之躯,投汨罗之沧浪。百姓悲其志,棹龙舟以逐浪;念其德,掷黍米而驱鲂。自此,五月初五,成追思之节;千年岁月,传不朽之章。文秀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一言蔽之,道尽忠魂之殇。

至于乾州故地,风俗尤彰。外家馈礼,情厚意长。裁云锦以为衣,绣虎纹而纳祥;制油曲莲之妙品,塑百态而流芳。香包精巧,纳艾绒与雄黄;彩线缤纷,系玉臂而呈祥。稚子嬉笑,新衣焕彩;耆老欢颜,福泽满堂。炊烟袅袅,飘粽子之馥郁;艾草葳蕤,映门庭之辉煌。陆游曾吟:“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此情此景,古今同框。

观夫龙舟竞渡,气势轩昂。棹影斡波,鼓声震响。健儿奋勇,劈波斩浪;观者如潮,助威欢唱。刘禹锡笔下“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绘尽赛舟之盛;苏轼词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写就佳节之妆。更有香囊寄意,符篆驱殃,祈福禳灾,纳瑞迎祥。千年习俗,承文明之薪火;万代相传,续华夏之荣光。

嗟乎!端午之节,非独时序之流转,更是精神之传扬。屈子之忠,光照汗青;民俗之美,情暖心房。愿此佳节,常存于世;愿我中华,永续辉煌。抚今追昔,赋诗以颂,歌曰:

端阳佳节韵悠长,屈子英名万古芳。

乾邑风情添雅趣,龙舟竞渡谱新章。

香囊彩线承祥瑞,艾草粽香寄远乡。

一脉文明传百代,神州岁岁沐荣光。

乙巳年端午节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