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辞赋】文/任天义:清明赋
发布时间:2025-04-01 07:29 浏览量:9
清明赋
岁在乙巳,时维暮春,序属清明。余漫步于河畔,见烟柳含翠,夭桃吐艳,燕语穿帘,鹅黄蘸水。忽忆介子推之高节,感寒食禁火之遗风,乃援笔作赋曰:
夫清明者,天地之正节也。《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盖阳气升而阴气降,万物洁齐而清明。是以先民制礼作乐,既祭先灵,亦踏青游冶。观夫南北异俗,东西殊风:北方则寒食冷餐,禁火三日;南国则青团裹艾,插柳簪花。此诚阴阳燮理之机,天人感应之道也。
遥想春秋之际,晋公子重耳流亡一十九载,介子推割股啖君。及返国为晋文公,遍赏功臣而独遗子推。子推乃负母隐于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竟抱木而死。后人为旌其忠,遂有寒食之禁。至唐时,玄宗下诏"寒食上墓,永为常式",于是祭扫之风遍于朝野。杜子美诗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可见盛唐气象,清明之盛也。
及宋明以降,习俗益臻完备。《东京梦华录》记汴京清明:"各携枣锢、炊饼、黄胖、掉刀,名花异果,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至若江南水乡,则龙舟竞渡,彩幄垂杨。《清嘉录》载姑苏旧俗:"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后挂楮锭,累累然如贯珠。"更有文人雅集,曲水流觞,赋诗唱和。王禹偁《清明》诗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虽自嘲清苦,却见士人风骨。
至于祭祖之仪,历代相沿而损益。古者墓祭,《礼记》有"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之训。汉魏时,上陵礼成定制,蔡邕《独断》云:"正月上丁,祠南郊;礼毕,次北郊;次高祖陵;次世祖陵。"至明清,宗族制度兴盛,祭田、祠堂、族谱构成宗法核心。祭典之日,阖族齐聚,盥洗更衣,陈设三牲五鼎,宣读祝文,行三献礼。礼毕则分胙肉,饮福酒,慎终追远之情,溢于言表。
若夫自然之景,清明前后尤称佳丽。江南烟雨朦胧,麦苗含露,菜花耀金;塞北则柳眼初开,杨花似雪,紫燕衔泥。岭南地暖,木棉燃炬;巴蜀山深,杜鹃泣血。《荆楚岁时记》载:"清明日,取杨桐叶、冬青叶染饭,色青而有光。"盖因时制宜,物阜民丰之象也。更有牧童短笛,渔父孤舟,樵夫担月,农妇饷田,构成清明上河图之鲜活注脚。
今之清明,更添新意。昔者纸钱灰飞,今则鲜花代祭;往昔寒食断火,如今禁燃倡绿。更有网络祭扫,跨越山海之隔;云端追思,联通古今之情。然则慎终追远之心,薪火相传之志,千年而下,未尝稍易也。
于是乎余乃登高山,临清流,抚松楸而寄哀思,仰苍穹而悟大道。想人生如朝露,虽须臾而有永怀;文明若长河,虽奔涌而承遗泽。遂歌曰:
"清明风兮拂云鬓,寒食雨兮湿青衫。
介子推兮名不朽,晋文公兮事可惭。
君不见,年年祭扫添新土,代代相传续旧谙。
劝君莫负春光好,且把诗酒酹江潭。"
赋毕,夕阳已下,暮鸦归巢。但见纸鸢点点,摇曳于烟霭之间,恍若仙人乘槎,游于天地之外云。
乙巳年春月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 上一篇:书单丨戒掉情绪、远离内耗,就看着5本心理学
- 下一篇:宝钞胡同里的融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