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舒县,今庐江!

发布时间:2025-05-27 04:03  浏览量:24

城池村古城址: 从辉煌到灰烬的见证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载:“庐江郡治舒县,考其遗址,位于今庐江县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坂,今遗址城墙依稀可见,30米护城河尚存。”

庐江郡治舒县,这座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城,如今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它的名字,如同一个遥远的传说,引人无尽遐想。

一、庐江郡

郡,古代行政区域。秦始皇统一中原,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后相继打败匈奴、南越,收复两广,又增置到48郡。庐江郡就是于秦末(公元前206年),以境内有庐江水而名。时庐江郡位处长江南岸,郡治(郡守府署)番县(今江西鄱阳县)。

“城池村古城址”文物保护标志碑

庐江,古水名。最早以河流名记述“庐江”的文字源于先秦古籍《山海经》:“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鄣”。然此“庐江”源出何处?流经何地?沿革至今为何水?数千年来,一说是今江西境内的乐安江,一说是今安徽皖南的青弋江,还有一说是源于庐山北麓之石门涧即古庐江。众说纷纭,难以确指。

时至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魏嵩山,于上世纪50年代经实地勘查、严谨考据,历时十余年撰《

庐江考》:“《山海经》庐江发源之‘三天子都’或‘天子鄣’,即今皖、赣两省边界率山,其江上游为今江西乐安江,下游则经波阳县西北穿过波阳湖至庐山东麓与赣江汇合,然后北流于湖口县西注入长江。”此说虽仍存争议,但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多数认可。山海经>

汉初,承秦旧制。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区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这时的庐江郡只是沿用原庐江郡旧名,境内已无庐江水了。

西汉庐江郡地图

时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皖、曰龙舒……,郡治舒”。即西汉时庐江郡下辖12个县,他们分别是:舒县、居巢县、皖县、龙舒县等。郡治(郡守府署)设舒县(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

舒县,源于古舒国。后为楚邑。汉武帝因邑建县,隶属庐江郡,兼庐江郡治。

东汉(25—220年),沿西汉旧制。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征战频仍,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并时析,时废时置。隋开皇三年(583),废郡,以州统县。因庐江郡系秦汉古郡,下辖庐江县,遂取其郡、县首字“庐”,改合州名庐州,复汝阴为合肥县,兼州治。大业三年(607)复改庐州为庐江郡。唐武德三年(620),再改隋庐江郡为庐州。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庐州隶属淮南道。至此,作为行政区域名,“庐江郡”彻底消失。

二、庐江郡治

史志资料显示:庐江郡自建立至废除历时800余年,其郡治于秦末始建时在长江以南的番县(今江西鄱阳县)85年,余700多年均在长江以北。其中: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庐江郡由江南迁建于江北,郡治设舒县(今庐江县);东汉末,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治皖县(今潜山县梅城镇),魏庐江郡治阳泉(今霍邱县临水镇);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归一, 仍治舒县;东晋孝武年间(373~396)庐江郡治迁址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隋开皇三年(583)至唐武德三年(620),庐江郡、庐州反复置废,其郡(州)治在汝阴(合肥县)近40年。余长达近500年之久,庐江郡治均设在舒县(庐江县)。

古城墙遗迹示意图

古庐江郡治在舒县(今庐江县)近500年,其郡守府署遗址何在?

清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四十九·古迹三)记述:“舒县故城在庐江县西,春秋时舒国。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舒国,今庐江(郡)舒县,秦为舒邑。……寰宇记:梁武帝置庐江县。县志今县三十里,有大城。”

清嘉庆《庐州府志》(卷四•古迹志上):“大城,在庐江县西南三十里。……按:庐江县西南大城,或谓即故舒县址。”

清光绪《庐江县志》(卷之二·古迹)载:“《天下名胜志》:大城,在庐江西南三十里。……按,庐江县西南大城,或谓即故舒县旧址。”

当代著名地理历史学家、地名研究专家薛国屏编著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其表格文字记述:“庐江县:南朝梁置县。废置地名:舒县,西汉置,治今庐江县西南。南朝梁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编篡《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扬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所标注古舒县的位置,即为现庐江县城西南方15公里的大城坂城池村附近,也就是志书所提及的“大城”。

上述史志典籍及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们的专著,详略有异,但基本认定三点:

其一,舒县,秦为舒邑,故城在今庐江县西;其二,南朝梁废舒县,置庐江县。即古舒县今之庐江县;其三,“大城”,即舒县县城(兼庐江郡治),在今庐江县西南城池乡城池村池埂,地名大城坂。

时越数千年,当年的“舒县城”建筑规模如何?馆藏典籍均无记载,无从知晓。

但有一佐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述:“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此段文字记述了一个史实:周瑜,庐江郡舒县人,家住舒县城。孙坚时任佐军司马(掌管军务的高级将领),为讨伐董卓将家搬迁到庐江郡治舒县城。周瑜与其子孙策同龄,二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将周府路南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并常去拜望其母,生活上两家共通有无,亲密无间。

周瑜父亲周异时任东汉国都洛阳的行政长官(洛阳令),叔祖父、堂叔均是高级军事将领(太尉),这样的官宦世家,在舒县城的府邸应是闳宇崇楼,高堂广厦,能以“道南大宅以舍策”,可见周府规模之大。亦显当年舒县城之一斑。

三、古城址现状

沧海桑田,郡县山川之古迹,朝代变更,陵谷推迁,盖已不可复识。两千多年前的庐江郡治舒县城,仅存遗址。

公元2012年,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著名考古专家张敬国教授,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著名历史学家翁飞博士等数位专家学者,多次专程到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北侧的汉舒县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历时三年,2015年,由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鲍雷执笔撰写《古庐江郡治舒县考略及实地考察纪实》,较为详细地记述对此地区的实地考古挖掘工作,结合相关位置的卫星图片,将一座古老城池展现在世人眼前:

古城遗址卫星图

古城址平面呈近长方形,南北长约600-700米,东西宽约500米,占地面积约为40多万平方米,城址主体部分现是村庄、农田和水塘。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村民犁田时,在田间地头发现大量石块。现经初步调查,原城址分为东、西城两部分,地势较平坦,城墙四面有护城河(现是池塘)呈不连续分布。

原城墙由石块垒砌和夯土堆筑,因年代久远和当地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城墙主体部分是河埂和农田,夯土城墙断续可见,呈红色的燧石石基连续分布于夯土城墙下部,目前残存的城墙段距地表约1-2米,宽约10米。城址东、南、西、北段城墙走向及规格大体上比较明确。在对城址西部的初步勘查中发现有文化层的分布,灰层厚约10厘米,夹杂大量红烧土。同时在对城址的调查中在地表采集到商周时期印纹陶片和六朝瓦当等建筑构件,现存放在庐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汉代石雕药碾、石斧、汉罐等陶瓷器皿(属国家二、三级文物)均出土此处。

古城遗址出土的印纹陶片

在古城外部,东有“小烟墩”“大烟墩”,是当年用于燃放烟火报告敌情的“报警”前哨。古城以北“大城坂”,地势平坦,据传是当年曹操屯兵操练兵马的地方。紧挨大城坂有一口大塘,是曹操驻军兵马用水之处。大城坂右侧有一“草院”(今草院村民组),是屯积草料的场所;左侧为“大荒田”(今荒田村民组),乃当年专供放马之地。

雉堞千年湮断础,丹阙万间剩荒丘。残垣犹见风云驻,故道空余草木稠。

城池村古城址,当年的庐江郡治,在时光的流转中,从辉煌走向了灰烬。但即便如此,它依旧承载着无尽的历史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解读。

2011年8月,城池村古城址,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2013年5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19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出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