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精英教育”牢笼里的当代教育
发布时间:2025-05-25 00:18 浏览量:20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育之路,原本四通八达,然而,今天国内教育却走上了一条狭窄的“独木桥”。除了个别拥有体育特长的孩子、学习成绩差的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局限,专心进体校里培养特长,其他所有人都要关在“精英教育”里,背诵许多书、做许多各科考试题。
不得不承认,当代教育的内卷与学业重负,有些是来自形式主义,更多的是对学科教育精神的无知。
一、学科教育精神的质变
有没有哪个厨师培养学徒,只是给学生找来一大堆厨师理论,然后从书里圈出诸多考试点,让大家在教室里背十多年厨师理论、学习数学微积分计算不同食材调料用量?出张卷子考考,分数高的就算学成出徒了?
有没有哪个武术宗师教徒弟,不用学习蹲马步,只是每人几本武功秘籍,然后,呆在教室里把秘籍背得一点不差,最后,用卷子考考,得分高的就是武术高手?
当代教育就犯这样的毛病,什么学科都不接触实质性的学习,却只是醉心于文本的纸上谈兵。表面上,门门功课都在学习,却只是纸上谈兵,根本就是些门外汉。
举例说明,国内的语文考试题目,国内的大文豪都考不及格,国外的文学语言大师能摸清其中的奥妙?不用考别的,诺奖文学得主来考,所有人都是差生。即使那些主管一方教育的高官们,尽管他们喜欢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教育质量,也就是让学生考而已,他们来考的话就算只考语文一门,只怕也会有一大堆不及格的存在。学生时期,也许都是各科考试的高手,所谓高手也就仅仅限于当年的那场短暂的考试而已,很多知识几乎考试完就忘记了。
国内对于学科精神的理解,似乎就是短期的记忆而已。
封建科举制在国内存在一千多年,封建知识分子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不断做卷子去强化往人脑子里硬塞一大堆东西。更多的是大量读书中悟,在写作中锤炼文字应用的本领。像今天这般的语文卷子看似严谨,实则迂腐透顶,学生也就在教材指定的十几篇文章里挣扎罢了!分数再高,思想的格局是受教材限制的。
所以,尽管国内的文学博士、硕士遍地是。却罕见思想内涵高度精炼的文学思想著作。甚至于,当今社会的读书氛围,未必能胜过封建社会。
语文教育,不是围着教材几篇课文死抠文本,在识字、写字、学会运用字典等工具书的基础上,更多的精力应该让人大量去读书思想、循序渐进进行写作的训练。学得好坏,需要看谁的作品更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理化生等科学学科,也不是在教室里背背教材里那点可怜的常识、做做题那么简单,更多的需要去阅读大量的科学刊物,学会从事科学实验和探索。古往今来诸多的科学精英,真没哪一个来考中考理化生卷子可以及格的。因为,他们更多的是在一个或几个相关领域里涉猎与深度研究、实验探索,真不会做卷子。
二、“精英教育”价值观是对真正人才的误读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里坦诚说明:“望着这些蚕固执地、勤奋地工作着,我感到我和他们非常相似,像他们一样,我总是耐心的集中在一个目标。”其实,古今中外,任何一名成就卓越的名人,他们之所以成就突出,不是在于他们辛苦地做了很多题,更不是他们门门学得都很优秀,恰恰在于他们对自己擅长领域的执着。
李白、杜甫因为诗歌而留名;唐寅、吴道子精通于书画;华佗、张仲景精研医学治病救人;隋朝工匠李春精通建筑;贝多芬、莫扎特精通演奏;托尔斯泰、狄更斯、杰克伦敦等擅长文学思想写作……
“精英教育”的价值观,表面上,是在让人更厉害。本质上,却违背了人的能力所能承受,让拥有各种天赋特长的孩子承受了更多的“学科知识”重负,也让门门学科一直徘徊在学科精神外围。语文成绩很棒,却鲜见教育界有出色的文学作品,理化生考得分数挺高,很多人却几乎没进过实验室一步,更不要提及实验研究成果了。
曾经国内一位老哥,为了考取某大学数学系,硬是跟着考了十六年高考,年年败北。其实,国内很多大学教育形式跟基础教育一样——流于形式,很难学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位老哥如果真有数学特长,大可买些经典的数学书籍,在家里专攻数学一门,遇有疑难可找相关领域教授研讨,或者直接发网上求教高手。专攻擅长一门,时间久了只怕很多大学教授都要汗颜。
三、教育的归宿不是全才,而是各个领域都有人才
国内教育最大的败笔在于高考,高考的价值观是让人门门都要考高分的,国内孩子们的学习重负和噩梦由此而生。无怪乎当今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的教育像今天这般极致的短视与功利。
原本,爱好书法绘画音乐器乐的,大可以更多的去学习自己的特长,培养良好的艺术情操;爱好阅读、思想、写作的,可以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文化思想书籍,大量写作训练;有治病救人志向的,专心钻研各类医书、医术;爱好理化生等科学学科的,可以醉心于科学书籍的阅读,体验实验室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育成才的道路四通八达,而高考选材也不是一条独木桥。艺术考试选拔艺术人才、文学考试选拔高端文学人才……对于学到真正本领的学子来说,即使腐败高度严重,穷人家没有考上大学,但只要掌握了学科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即使在家里,只要锲而不舍,终究可以成才的。古往今来,李白、杜甫、苏轼、华佗等,又有哪一个上过大学呢?
所以,教育不是一个劲往人脑子里胡乱灌输知识,恰恰在于教会人如何去正确的学习和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代的应试教育充其量只是不断的给人鱼,而且是些文本里的死鱼,自始至终,很多人没学到如何捕“鱼”。
- 上一篇:《复活》这夲书我读了三遍,终于明白,人这一生最怕灵魂沉睡
- 下一篇:“敦煌”得名考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