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里的生存智慧:古人如何看待变与通
发布时间:2025-05-24 14:54 浏览量:21
一、象数与义理之间:经典文本的诠释张力
《周易·系辞传》“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行而谓之通”三句,如一串精密咬合的思想齿轮,构建起中国哲学中“变易—裁制—贯通”的认知范式。汉帛书《系辞》作“化而制之”,与传世本“裁”字形成互证,揭示出“变”非盲动,而是自然演化(化)与主体介入(裁/制)的辩证统一。这种“在变易中寻求秩序”的智慧,恰似商周青铜器的范铸工艺——既顺铜液流动之“化”,又凭陶范模制之“裁”,最终成就礼器的庄严形制。
二、从“阴阳摩荡”到“制礼作乐”:裁变思想的多层展开
(一)宇宙论维度:变易的本体性与主体性
在《周易》的宇宙观中,“化”是“阴阳相摩,八卦相荡”的本然过程(《系辞上》),如张载所言“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正蒙》)。但“裁”的介入打破了纯粹自然主义:伏羲画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正是以符号系统裁断混沌、建立秩序。郑玄注“裁,节也”,将此过程类比于“制礼作乐”——如《礼记·乐记》载“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礼之“分”与乐之“和”,恰是对“化”的裁节与贯通。
(二)政治哲学维度:变法改制的理论源头
汉代以降,“化裁变通”成为政治革新的合法性依据。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暗合“存乎变”之旨,王安石变法以《周礼新义》为理论武器,直言“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所急也”,正是“推而行之”的实践。值得注意的是,王弼“贵无论”为裁变注入形上思辨,其“体用不二”论使“变”超越具体政策调整,成为“以无为本”的道体显现,这为宋明理学“理一分殊”的变法观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实践智慧维度:执两用中的生存辩证法
《系辞》此说对中国人的实践智慧影响深远。苏轼在《晁错论》中分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强调“裁变”需兼具智慧与勇气;王阳明在南赣平叛时“因粮于敌,因民为兵”,正是“体其化而裁之”(崔憬语)的典范。这种智慧在张岱年归纳的“兼两”思维中达至理论自觉——“变”是对立统一,“裁”是把握“度”的艺术,如《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三、从“知行合一”到“经世致用”:贯通思想的诠释演进
(一)理学脉络:伦理本体的贯通之路
程颐将“推而行之”诠释为“推天理而行”,使“通”成为儒家伦理渗透于日用的过程。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规定“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正是“推天理”于具体伦理实践的范式。至王阳明,“通”被纳入“致良知”体系——“事上磨炼”即“推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通”从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心性的自然发用。
(二)实学转向:器物世界的贯通之维
明清实学对“通”的诠释发生重要转向。方以智《物理小识》提出“质测即藏通几”,将“推而行之”落实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痛陈“空谈变易”之弊,主张“以礼乐刑政,裁成万物”,其“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命题,将“通”的场域从心性论拓展至器物文明。这种转向深刻影响了近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论——虽有局限,却开启了传统变易思想与现代性对话的先河。
四、现代性视域下的思想回响
(一)科技变革中的变易智慧
在人工智能与量子科技并行的今天,“化而裁之”呈现新的内涵:算法模型需因应数据流动之“化”,又需通过伦理框架之“裁”避免技术异化。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高风险AI的规制,恰似古代“制器尚象”思维的当代转化——在技术演进中保持人文尺度。
(二)社会治理中的通变之道
面对全球化困境,“推而行之存乎通”提供治理启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既非单向推行模式,亦非被动接受差异,而是在文明对话中“推类而通”,暗合《系辞》“通其变,使民不倦”的智慧。这种“变中求通”的思维,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形成跨文明共鸣。
(三)生命实践中的裁成之美
在个体层面,“行而谓之通”揭示存在的实践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变”(乱世浮沉)中“裁”出桃花源的精神空间;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于人生跌宕中“推”行豁达之道。这种智慧在王阳明“事上磨炼”中升华为生存美学——生命不是被动承受变化,而是通过持续的“裁”与“行”,将偶然的遭际熔铸为自由的人格。
五、结语:在变易中守护永恒
从商周龟甲的裂纹占卜,到当代量子计算机的算法迭代,人类始终在追问变易的本质。《系辞》此说的终极启示,在于揭示“变”与“常”的辩证:阴阳消长是“变”,而“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常”;制度因革是“变”,而“裁成天地之道”的人文理想是“常”。这种智慧提醒我们:在技术狂飙的时代,需以“裁”的智慧守住文明的根基,以“行”的坚韧开辟贯通之路——正如王夫之在《周易内传》中所言:“变者,古今之通理;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此乃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 上一篇:2025 中考升学作文预测题目及写作方法指导
- 下一篇:散文‖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