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殡之日,21口棺木从7个城门抬出,自此,盗墓界定下一规矩

发布时间:2025-04-24 01:14  浏览量:25

一代清官包拯,生前断案如神,铁面无私;谁能想到,他的丧礼也同样“机关重重”。

出殡那日,汴京城门大开,竟有21口棺木、7路同时抬出,声势浩大,疑云重重。

一个人,为何要用到如此多的“替身棺”?是为了排场,还是另有深意?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场看似隆重的葬礼,竟在盗墓界留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至今无人敢轻易触碰。

包青天到底在防谁?

包拯,字希仁,出生在北宋时期的合肥。

在那个讲究门第的年代,包家虽然只是寒门小户,但包拯的父亲却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包拯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

少年的包拯酷爱读书,尤其喜欢研读历史典籍。

他常常通宵达旦地伏案苦读,甚至废寝忘食。

在他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那些古圣先贤的事迹,让包拯心驰神往。

渐渐地,一个宏伟的人生目标在包拯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读书人,但又不甘于仅仅做一个安于清贫的书生。

他还有一个更加宏大的理想——学成之后,一定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些事情,哪怕只是一点微薄之力,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就这样,在梦想的指引下,年轻的包拯开始了刻苦攻读的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才学日益精进,很快就在当地闻名遐迩。

然而,就在包拯即将金榜题名之际,一个噩耗传来,父亲病重。

作为人子,包拯毅然决定放弃科举,日夜侍奉在父亲的病榻前。

直到父亲去世,他才重新启程赴京赶考。

公元1030年,包拯如愿考取了进士,从此踏上了仕途。

第一个任命,是淮南西路安抚使幕僚。

初出茅庐的包拯,心怀一腔热血和抱负,他暗自立誓,一定要做个为民除害的好官。

上任后的包拯,一改往日官场的风气。

他严于律己,从不假公济私;他体恤民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渐渐地,包拯清正廉明的名声在民间传开了。

有一次,有个叫李彪的地方恶霸,仗着自己有钱有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老百姓敢怒不敢言,生怕遭到报复。

包拯知道后,立即下令彻查,最终将李彪绳之以法。

消息传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都说包大人是他们的救星。

从安抚使幕僚到开封府尹,再到御史中丞,包拯的官职越来越高,手中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在那个官场险恶的时代,有太多的人慢慢迷失了自己。

而包拯,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从不为五斗米折腰。

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有一个叫王延的商人,因为做了亏心事,被包拯依法处置。

王延心生怨恨,便想贿赂包拯,以求脱罪。

于是,王延带着厚厚的一叠银票,来到了包拯的府邸。

面对王延的"好意",包拯连眼皮都没抬一下,直接拒绝了。

他铿锵有力地说:"大丈夫宁可饿死,也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我包拯虽然清贫,但也不会做这种有辱斯文的事。

"王延灰溜溜地离开了,从此再也不敢打包拯的主意。

包拯的为人,早已在官场上传为佳话。

不少贪官污吏,听到包拯的名字就心惊胆战,生怕自己的贪墨之事东窗事发。

而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则视包拯为楷模,处处以他为榜样。

包拯一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迹,莫过于他敢于和权贵斗争的勇气。

在他的眼里,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哪怕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有一次,宋仁宗的宠臣王黼,在职期间贪赃枉法,无恶不作,民怨沸腾。

包拯得知此事后,立即上书弹劾,请求皇帝严惩王黼。

然而,宋仁宗宠信王黼,对包拯的弹劾置之不理。

包拯不为所动,再次上书,言辞更加犀利。

宋仁宗大怒,下令逮捕包拯。

危急关头,包拯岿然不动,他坦然地对宋仁宗说:"包拯虽死,臣子之责已尽。

陛下不察,恐将贻害万民。

"宋仁宗被包拯的话击中了心坎,当即下令免去了王黼的官职,并对他进行了惩处。

这一事件,让包拯的名声更加如雷贯耳。

不少人都说,包拯不愧是个铁面无私的好官,敢于和当朝皇帝叫板的勇气,古往今来也不多见。

包拯在为官之余,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

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孙,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堂堂正正,决不能贪赃枉法、徇私舞弊。

一天,包拯的儿子犯了错,按律当罚。

有人劝包拯从轻发落,但包拯却不为所动。

他当众对儿子说:"我包拯虽为父亲,但更是一名执法者。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容不得半点偏私。"

就这样,包拯亲手将儿子送上了法庭,按律受罚。

他还立下家规,如果子孙后代中有谁敢贪赃枉法,就永远不能进包家的族谱,死后也不得和他葬在一起。

包拯的家风,成为了当时官场的一股清流,激励着无数后辈恪守公正、永葆本心。

公元1062年,这位官场上的"铁面判官",终于驾鹤西去,享年71岁。

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无不悲恸。

人们都说,朝中失去了一位无私无畏的正直之臣,民间痛失了一位为民请命的好父母官。

包拯的遗体,是从开封府署运到家乡合肥安葬的。

为防盗墓,他的灵柩被做成了21副,由不同的队伍从开封的7个城门抬了出去。

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人知道,包拯的真身,究竟葬在何处。

然而,即使尸骨无存,包拯"铁面无私、两袖清风"的气节,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千百年来,人们提起包拯,依然肃然起敬,视他为廉吏楷模。

"清官包拯"的故事,也被一代又一代的戏曲家、说书人添枝加叶,流传至今。

结语

君子之澄如水,小人之澄如醅。

包拯虽然身在官场,却能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堪称古今吏治楷模。

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但包拯那愣直刚正的铮铮铁骨,必将永垂青史,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