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梳理500种以上杂传,这本书填补了学界空白

发布时间:2025-05-20 18:17  浏览量:21

杂传,在史志书目编目中著录于史部,与正史、杂史等史部子类并举,宋以后多称“传记”。自20世纪现代学术以来,学界结合中西方经验所定义的“传记”具有总称性质,“杂传”也就失去了其自宋以后的名称,这致使杂传长期为学界所忽视,仅在以“传记”称名的研究中偶有涉及。在此背景下,将杂传视为独立一体进行整理、研究肇始于熊明教授。熊明治杂传二十余年,相继出版《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2022年修订版)、《汉魏六朝杂传集》(中华书局2017年)、《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中华书局2024年),三书广涉汉魏六朝杂传的诸多方面,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开拓出杂传研究这一块新的沃土。

《汉魏六朝杂传叙录》(以下简称《叙录》)一书最鲜明的特征是融通了现代学术研究之路径与传统叙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重构了杂传叙录的研究范式。其学术价值,也为学界所重视,获评2024年度中华书局“古籍文献类十佳图书”,又入选了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传记作品的理论研究作品。

《汉魏六朝杂传叙录》,熊明 著

古今结合:杂传文体及其文学性的辨析

欲要进行杂传研究,必先厘清杂传的基本概念,《叙录》“例言”第一条就指出:“汉魏六朝杂传者,即汉魏六朝时期正史以外、与列传相类之传人篇什……如史志书目杂传类所包括之‘志怪’‘科录’‘名号’‘谱系’等类,则不在其中。”这一界定是融通古今学术观点所下的定义,“正史以外、与列传相类之传人篇什”是鉴于自《隋书·经籍志》起历代史志书目将杂传著录于史部之下,而与正史、杂史并举,将“志怪”“科录”“名号”“谱系”等排除在外则是充分考虑现代学术的文体划分问题。如此,兼顾古今学术观点,对杂传文体进行概念的辨析与界定,方使之成为现代学术研究中的独立文体。

释名之后,熊明对汉魏六朝杂传进行了宏观的统筹与审视,对五百多种杂传进行稽考甄别,以时代先后分为“两汉杂传叙录”“三国杂传叙录”“两晋杂传叙录”“南北朝杂传叙录”“汉魏六朝杂传存目”五编。接着对每部著作进行微观的研究,品析其撰述手法、艺术特征、影响等。如作者在叙录《钟离意别传》中指出:“《钟离意别传》所存诸事,虽平实而详赡细致,主要在于展现其忠君恤民、正直清廉、宽容仁厚之性。而为鲁相修夫子车得孔子素书事,虚诞离奇,则又近小说家言矣。”如此品析作品撰述手法、艺术特征,正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应有之义,而将杂传与小说作比,以个案总结整体,又是宏微结合的典范。可以说,依传统叙录确立“杂传”整体特征,同时借现代学术辨析“杂传”文体与艺术手法,有助于学术界厘清杂传文体演变脉络,深化对其叙事结构与美学价值的研究。

涸泽而渔:遍集群书的学术志趣

李剑国先生认为“叙录是一种体现着特定研究目的和具有特殊操作方式的著作形式,它要求对于作为研究对象的群体对象(作品)逐个进行个别研究”,而这种研究须是全方位的,“所谓全方位,一是从总体说的,指的是尽量把某一时代各种类型的全部作品挖掘出来,不能有遗漏,至少不能有比较重要的遗漏”。熊明曾受教于李剑国,深受“竭泽而渔,一网打尽”的方法濡染,并以“涸泽而渔”、遍览群书为学术取向。

《叙录》一书涵盖西汉至隋亡杂传523种,同时,征引材料极为丰富,仅参考基本古籍便达215种,尚未统计非常用典籍与当代著述,以《益部耆旧传》为例,文中不仅叙历代之著录证其作者、考其成书与递变,更简括诸书所引《益部耆旧传》71条,其中征引文献除涉及《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这类正史资料和《北堂书钞》《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编珠》《初学记》等各类古代类书外,还兼及现代学界研究成果,如王仲镛《陈寿〈益部耆旧传〉探微》、李纯蛟《陈寿行年钩沉》、曹书杰《陈寿〈益部耆旧传〉成书年代考》等,将与《益部耆旧传》相关的材料网罗殆尽,实可见该书收采之富。此外汉魏六朝杂传许多作品散佚已久,只有零星片段散见诸书,也赖作者不辞辛苦,遍览群书,将之一一检出,如“《列士传》久佚,佚文今散见于诸书征引”,作者遍阅《琱玉集》《路史》《广博物志》《敦煌类书》《文选》《史记》《后汉书》等三十余种古书,以人名为目,条列所存佚文共计16条。这些丰富翔实的材料构成了一个经纬细密的知识网络,纵观之可见杂传在汉魏六朝的嬗变演进之迹,横览之则可知单部杂传的成书、著录、流传、影响、历史定位等。

《太平御览》

论从史出:考证路径的别择与通达

“叙录”一体一般认为源自刘向《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清代章学诚更明确指出“叙录”具有“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功用。

该书在阐述观点时,追求论自史出、妥帖可靠。例如在《列女传》一篇面对刘向生卒年的争议问题,作者便一一列举出古今学者的不同观点及例证,再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绥和元年(前8年),此即刘向卒年,再上溯七十二年是元凤二年(前79年),此即刘向生年。故钱大昕、钱穆等的推理是合理的”。此类实例在书中不胜枚举,几乎达到了凡引必注的地步。除“排比先贤高议,陈列时贤新论”外,还纠正了前彦时贤的不少讹误,新见迭现,彰显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锐利的学术眼光。叙录《吴质别传》时,作者注意到侯康、姚振宗分别将《吴质别传》征引补录入《补三国艺文志》《三国艺文志》中,作者据《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附录《吴质传》,判断《吴质别传》当成书于晋,而侯康、姚振宗二人补录入《补三国艺文志》《三国艺文志》当误。《叙录》一书在考证时一方面多引用古代史料,同时征引了大量现代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以事实决事实”,结论妥帖允当,另一方面新见时出,启发学界对相关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思考。

刘向

总之,关于杂传文体,历来学者缺乏关注,更遑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检阅、叙录、研究。《叙录》一书对汉魏六朝杂传做了系统的爬梳整理,填补了学界关于杂传研究的空白。这种融通古今的叙录撰写方式又能沾溉后学,期待有志于杂传研究的学者以是书为津筏,继而推动杂传研究横向拓宽与纵深发展。

(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25年4月19日12版,原标题为《杂传辨体考源 叙录融通古今》。作者薛国礼,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汉魏六朝杂传叙录》(全二册)

熊明 著

繁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6427-5

158.00元

杂传是相对于正史列传而言的人物传记类著作,汉魏六朝时期成书甚多。本叙录既录其本来之传名、作者、篇目、卷数与传主简历,亦叙其历代之著录、刊刻、版本、流传与递变,又考辨其撰述手法、艺术特征、影响及历代相关之评价。重在钩稽资料,条理源流,辨证真伪,厘定正讹,发明得失。排比先贤高议,陈列时贤新论,亦间加阐析,略陈己见,以论定其历史地位,非徒事罗列材料而已。本叙录之时间断限,起西汉之始(公元前二〇六年),讫隋亡(公元六一八年)。略依时代先后,析为四编;另列第五编,叙录今仅存其名而其文散亡不存者。

《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修订版)

熊明 著

32开 精装

繁体横排

978-7-101-15893-9

138.00元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汉魏六朝時期的杂传。本书对汉魏六朝杂传的研究,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对汉魏六朝杂传的存佚、著录、作者等进行详细考索,力求厘清每一种杂传的基本情况;二是对汉魏六朝杂传进行细致的文本研究,对每一种杂传的人物传写、叙事建构、风格取向等各方面进行系统解析;三是在对每一种杂传微观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的杂传创作进行宏观审视,分析总结汉魏六朝杂传的人文品格,并对其历史地位与价值做出判断。作者试图在史学与文学的广阔领域中,以中国正统史传和古典小说建立一个立体的坐标,通过跨文史或者说兼文兼史的视角,对汉魏六朝杂传进行观照和研究。既考察汉魏六朝杂传的史学特征,揭示其史学价值和意义;也考察汉魏六朝杂传的文学内蕴特别是小说品格,总结汉魏六朝杂传的品格特征和人文内涵。同时,在客观、准确描述汉魏六朝时期杂传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揭示汉魏六朝杂传发展嬗变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建构汉魏六朝杂传的历史发展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