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魄凝山海,锋藏篆隶渊 长毫挥六朝日月!康有为论榜书二话
发布时间:2025-04-11 10:32 浏览量:7
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大基仙坛》及《观海岛诗》,高气秀韵,馨芬溢目。《般若碑》,慎伯盛称之,以为古今石本隶楷第一,谓其雄浑简静,则诚有之,遽臆定为西晋人书,则不无嗜痂之癖。考《般若碑》是北齐书也。
梁碑《神道》,渊穆极矣,然各体不同。《简王》则高浑雍容,《靖王》则丰整酣逸,《忠武王》则茂密美致,新理异采,《吴平忠侯》匀整安静。《忠武王》酷肖《刁遵》,《吴平忠侯》甚类《苏慈》。若能展作榜书,固当独出冠时,然吾未见能之者也。
《云峰山石刻》,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像无尽。若能以作大字,其秾姿逸韵,当如食防风粥,口香三日也。《瘗鹤铭》如瑶岛散仙,阳阿晞发;《般若碑》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四碑比肩,真可为四渎通流于后世矣。
译解:
数寸大小的大字书法中,没有比《郑道昭大基仙坛》和《观海岛诗》更好的了,它们气势高昂,韵味秀丽,香气四溢,令人目不暇接。《北齐文殊般若经碑梁启超藏珍拓本》被包慎伯极力称赞,认为它是古今石碑隶书和楷书中的第一,说它雄浑简洁,确实如此,但如果断定它是西晋时期的人所书写,那就未免有些过分偏好了。据考证,《般若碑》实际上是北齐时期的书法作品。
梁朝的碑刻《神道》,其风格深远肃穆,然而每种碑刻的风格都各不相同。《简王》碑刻风格高远浑厚、雍容华贵,《靖王》碑刻风格丰盈完整、畅快淋漓,《忠武王》碑刻风格茂盛密集、美观精致,展现出新颖的意象和不同的风采,《吴平忠侯》碑刻风格匀称宁静。《忠武王》碑刻非常像《刁遵》碑,《吴平忠侯》碑刻则非常类似《苏慈》碑。
如果能够将这些碑刻的风格扩展到榜书创作中,它们自然会独领风骚,但我还没有见过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
《云峰山石刻》的风格高远、气势飘逸,结构严密而条理清晰,就像仙人在树梢长啸,海上的旅客乘坐木筏,令人的想象无限延伸。如果能够以这种风格来创作大字,其浓郁的姿态和飘逸的韵味,就像是吃了防风粥,口中的香气三天都不会消散。《瘗鹤铭》就像瑶岛上的散仙,阳光下熠熠生辉;《般若碑》与《南康简王》、《始兴忠武王萧澹碑》三碑相提并论,它们真正可以被视为后世流传的四大名碑。
平原《中兴颂》有营平之苍雄,《东方朔画赞》似周勃之厚重,蔡君谟《洛阳桥记》体近《中兴》,同称于时,此以雄健胜者。《八关斋》骨肉停匀,绝不矜才使气,昔人以为似《鹤铭》,诚为近之。宋人数寸书,则山谷至佳,如龙蠖蛰启,伸盘复行,可肩随《大基》《观海》诸碑后,正不必以古今论,但嫌太妩媚耳。
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隶之大者,莫若冈山摩崖,其次则唐隶之《泰山铭》,宋隶之《山河堰》,俱可临写也。
译解: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具有营平(指颜真卿的祖父颜师古)的苍劲雄浑之气,《东方朔画赞》则类似于周勃的厚重风格,蔡襄(君谟)的《洛阳桥记》在风格上接近《中兴颂》,两者在当时都享有盛誉,这些都是以雄健的风格取胜的作品。
《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故宫本》的字体骨肉均匀,不显摆才华也不滥用气力,前人认为它类似于《瘗鹤铭》,确实如此。宋代的数寸大小的书法作品中,黄庭坚(山谷)的最为优秀,其书法如龙蛇般蜷曲盘旋,伸展自如,可以与《大基仙坛》、《观海岛诗》等碑刻相列于后,不必以古今来论断,只是觉得过于妩媚。
篆书的大字作品中,只有李阳冰(少温)的《般若台》接近一尺大小,骨骼正直,精气充沛,色彩和谐,确实可以作为楷模。隶书的大字作品中,没有比冈山摩崖更好的了,其次是唐代隶书的《泰山铭》,宋代隶书的《山河堰》,这些作品都值得临摹学习。
榜书操笔,亦与小字异。韩方明所谓“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盖伸臂代管,易于运用故也。方明又有握笔之法,捻拳握管于掌中。其法起于诸葛诞,后王僧虔用之,此殆施于尺字者邪?
作榜书笔毫当选极长至二寸外,软美如意者,方能适用。纸必当用泾县。他书笔略不佳尚可勉强,惟榜书极难,真所谓非精笔佳纸晴天爽气,不能为书,盖又过于小楷也。
字过数尺,非笔所能书,持麻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奋身厉气,濡墨淋漓而已。若拓至寻丈,身手所不能为,或谓持帚为之,吾为不如聚米临碑,出以双钩之,易而观美也。
译解:
榜书的执笔方式和小字书法是不同的。韩方明提到所谓的“摄笔以五指垂下,捻笔作书”,这是指伸展手臂代替笔管,因为这样更容易运用。韩方明还提到了一种握笔的方法,即用拳头握住笔管在手掌中。这种方法起源于诸葛诞,后来王僧虔也使用了这种方法,这可能是用于书写尺幅大小的字吧?
书写榜书时,笔毫应选择极长至二寸以上的,柔软而如意的,才能适用。纸则必须使用泾县所产的。对于其他书法作品,笔的质量稍微差一些还可以勉强使用,但榜书的要求极高,正所谓非精制的笔和优质的纸,在晴朗的天气和清爽的气氛下,则不能书写,这比小楷的要求还要高。
字的大小如果超过数尺,已经不是普通笔所能书写的了。这时需要用麻布代替笔毫,伸展手臂和肘部代替笔管,倾注全身的力量和气势,让墨水淋漓而下。如果扩展到寻丈(更大的尺寸),已经超出了身体和手臂的能力范围,有人说可以用扫帚来书写,但我认为不如在地上堆积米粒来临摹碑文,然后用双钩法描绘出来,这样更容易而且观赏起来也更美观。
我们将《北齐文殊般若经碑梁启超藏珍拓本》、《颜真卿大唐中兴颂》《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故宫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