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出任伪职的抗日老人韩国钧
发布时间:2025-05-20 14:36 浏览量:42
韩国钧(1857-1942),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省海安县人。1857年3月29日出生于海安的商贾之家。1879年考中举人。1889年以科举步入仕途。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是著名的爱国人士。
早年,韩国钧主要在河南任职。1894年,他在署河南镇平县知县时,就以勤政、廉政著名。他曾一日判决数案,民间称他“韩一堂”“韩青天”。1896年10月,韩调任河南武陟县知县。该县濒近黄河,河水泛滥造成的积沙覆盖了当地的大片良田。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百姓苦难,他呈请藩署拨款兴修水利,组织动员民工划方翻土,盖沙复田,试种谷麦。仅一年时间,武陟县就增加熟田4万多亩。1899年3月,韩国钓任河南永城县知县,时逢大旱,农田绝收。他尽所能发放积谷救灾,并开设粥厂救助饥民。1909年9月,调任奉天劝业道及署工商司。当时东北鼠疫蔓延,稍有不慎就会染病。韩国钧义无反顾,多次深入疫区,了解疫情,并与医务人员商量制定救治方案以控制疫情。
韩国钧故居
1918年至1921年,韩国钧来往于扬州、南通、如皋等地,与张骞等人致力于创办垦务。1922年,韩国钧再掌苏政,任江苏省省长。1925年春,他相继卸去江苏省军政各职。退休后,他仍然关心实业、热心水利。1926年山东黄河决口,韩国钧力请江苏省政府拨款20万元筑堤,于山东筑成“江苏堤”。1931年8月江淮发洪水,致函陈裂,告知真实情况,并书赠对联一副:“天心已厌玄黄血,世事难评黑白棋。无紊之情,跃然纸上。和谈不成,兵戎相见。10月上旬,韩德勤纠集26个团共2万兵力进攻黄桥。陈毅、粟裕率新四军7000人马实行自卫,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10月10日、新四军移驻海安。韩国钧盛情邀请陈毅住进家中,他拿出早已书就的一副对联赠子陈毅:“暴雨袭神州,哀鸿遍野;刚峰镇巨浪,砥柱中流。”借以表达他对新四军的钦佩。陈毅也即席回赠七绝一首:“山河破碎思前事,抗日合作看精诚。丈夫一怒安天下,横刀立马取东瀛。”从此,二人斟酒论文,过从亲密。韩国钓已从原先的“超然”态度,成为倾心共产党、新四军的抗日老人。
陈毅
10月30日,第二次和平会议在曲塘召开,韩国钧仗义执言,公开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反共政策。他说:“新四军一再退让,韩德勤一再进攻,确属事实。我84岁老头子不是共产党,但应实事求是讲公平话。”会后,在他和李明扬的领衔下,与会的12县士绅联合发出两封函电,一封致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另一封致重庆黄炎培等转蒋介石,将会议商定的团结抗日《四项临时办法》和《八项改造苏北办法》发向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940年11月15日,苏北临时参政会在海安召开。这是华中第一个由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来自14个县的388名参政员聚集一堂,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德高望重的韩国钧老人被一致推选为苏北临时参政会名誉议长。
1941年2月,日军对海安一带进行“大扫荡”,新四军北撤到盐阜地区。陈毅考虑到韩国钩的安全,力劝老人撤离海安。韩国钧因年老体弱,不便远行,就近避居海安北郊的徐家庄。不料,韩老避居的消息被敌伪侦知。9月13日,日伪军警包围了徐家庄,驻海安的日军司令山下以拜访为名,前往徐家庄,要求韩国钧以前江苏省省长的身份出任伪职。韩国钧以“年事已高”为由严词拒绝。他愤然书写联语一副:“汉节倚天临北海,鲁戈挥日出虞洲。”借用苏武和“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自己决不投降的心迹。之后日伪还不死心,9月18日,日军独立第12混成旅团旅团长南浦襄吉、汪伪特工头目李士群等人亲自赶到徐家庄,威逼韩国钧出山担任伪江苏省省长。日伪软硬兼施,除了以死相逼外,还利诱说,只要你答应出任省长,一家人就可平安返回海安镇的公馆。韩国钧冷笑一声,怒声回道:“垂死之人,不愿再见海安惨状!”日酋无奈,只得将他软禁起来。韩国钧写下金代爱国诗人元遗山的诗句:“日月不随天地转,古今谁见水西流。”以此表达他誓不从敌的民族气节。韩国钧老人在日伪势力的胁迫下,忧愤成疾,病情日益加重,但他拒绝服药。
1942年1月23日,这位铁骨的爱国老者长逝,终年85岁。临终前,他郑重嘱咐家人:“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噩耗传来,苏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无比悲痛,他们为韩国钧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陈毅、黄克诚以及仕农工商各界千余人前往吊祭。1942年5月28日,延安《解放日报》以《抗敌不屈气节可风,新四军及苏北各界追悼韩国钧先生》为标题,详细报道了韩国钩的事迹。翌年,抗日民主政府为表彰和缅怀韩国钧老人,以海安镇为中心,设立以他的字命名的“紫石县”。韩国钧生前辑有《东三省交涉要览》,并著有《永忆录》存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