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趁着清醒,把这件事干了,不给儿女找麻烦!
发布时间:2024-07-29 03:45 浏览量:33
撰文/群星闪耀古今
编辑/果果
当疾病无法治愈,当死亡无法避免,你会如何选择?
医院里,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急诊室里,病人躺在床上,家人们围在一旁,医生通常会给出一句“救还是不救”的灵魂拷问?
此时,病人已经失去意识,家人对此又毫无准备,口袋里的金钱、心里的孝道成为影响抉择最大的两个因素。
如果病人清醒时没有和家人坦诚地沟通过这个命题,“不救”两个字很难说出口。
中国人向来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不愿意过早面对这个问题,或者根本不想面对,直到最后毫无意识地躺在病床上,丧失了选择的机会,只能把这个难题交给亲人家属。
这很可悲,但也很常见。今天讲述的故事,或许会给你一个新的选择。
2011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生陈作兵拿到一份诊断报告,虽然之前看过数不清的诊断书,但面对眼前的这份,他内心无法平静,也无法面对。
这份报告是自己父亲的,诊断结果:腹膜恶性间皮瘤晚期,已全身转移。
陈作兵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请来各种专家,一起为父亲会诊。但会诊的结果并不乐观:化疗、放疗均不敏感,手术无法治愈。
陈作兵痛苦不已,也犹豫不决。在日记中写道:以前都是我为别人挑选治疗方案,现在轮到给父亲决定,我束手无策。
陈作兵和哥哥姐姐商量后,决定将事情告诉父亲。出乎他们的意料,父亲听完很平静,告诉他们:让我和你母亲考虑一晚,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早,父亲和母亲,两个人去西湖边转了一天。晚上回来后告诉陈作兵:我们决定明天回老家了。
陈作兵亲自送父亲回家,走的是父亲当初送自己上大学的小路,一路走走停停,原本三个小时的路程走了六个小时。
陈作兵是老家几十年来唯一一个医学博士生。每次回到村子里,乡亲们都会找他咨询看病。
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有免费医疗,三个子女家庭条件都不错,儿子又是省城最好医院的大医生。
得了重病,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省城的大医生送回老家“等死”,乡亲们都不理解,村子里一时议论纷纷。
回到老家的父亲,没有遵照医嘱,喜欢吃什么就让母亲做什么,也不理会村民的议论,打电话给所有亲朋好友,请他们来家里叙旧。
还给曾经挨过一巴掌的老同事打电话,亲自道歉,并邀请他来家里喝酒,将多年的“恩怨”化解。
种菜、会友、陪伴母亲,父亲度过了充实平静的大半年,那一年春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陪父亲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春节后不久,越来越虚弱的父亲住进了医院,但住的只是县里的小医院里的普通病房,用的都是舒缓止痛的药物。
2012年3月22日凌晨,陈作兵接到母亲的电话,父亲已经陷入昏迷,问他要不要切开气管,上呼吸机。他思考了片刻,告诉母亲:不要打扰父亲,让他安静地离开吧。
三个小时后,陈作兵赶到医院,父亲已经停止了呼吸。
父亲离开时,面色很好,身体还是跟从前一样胖胖的,不像一个癌症患者。
他已经做了所有想做的事,把所有身后事都料理好了,甚至菜园里种的菜,哪一种送给哪个人,这样的小事都一件件交代好了。
陈作兵把这段经历写成日记,发表在网上,但引发了很大的争论。
一个上海的网友指责陈作兵是不孝子孙,言辞非常激烈,说自己卖掉房子,倾家荡产,只为让父亲在重症监护室里多活了四五年,只要父亲活着,他就很欣慰,也只有这样,才算尽了孝道。
纪慈恩,一个临终关怀的志愿者,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父亲,身患癌症,坚定反对过度医疗,并在医院里大肆宣传自己的主张。
但真的到了自己病危时,意识清醒时却要求医护人员将自己送到ICU,用上了所有的设备,尽量维持自己的生命。
周围的医护人员、病友都笑他:好死不如赖活着,不管什么人,到死的时候,都舍不得走。
真相并非如此。他有个女儿,远在国外无法返回。这位父亲趁自己意识清醒时,交给纪慈恩一份协议,说不想死在女儿生日这一天,让女儿愧疚。等过了那一天,就委托纪慈恩撤掉所有的医疗设备。
这位父亲,撑过了女儿生日这一天,第二天凌晨就走了。
纪慈恩还分享过一个奶奶的故事。这位奶奶是个爱干净、体面的人,癌症晚期,不想插管子,变得大小便不能自理。但是拗不过女儿,尝试了一次化疗就放弃了。
最后不得不用自残的方式逼迫女儿放弃治疗。女儿逼她一次,她就在颈动脉割一刀,直到第四刀,女儿才不得不同意。
从事临终关怀以来,纪慈恩送走了150多个临终病人,整理了近百份档案,详细记录了每一个病人的情况。
她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很正常的事情。病人不希望被人看做是病人,他们有选择的权力,死亡应该是平静的、有尊严的。
在中国,有一家专门推广“生前预嘱”的协会,人们可以在他们的公益网站(我的五个愿望登记平台)上,签署“生前预嘱”文本,选择以尽量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
“生前预嘱”文本中,包括五个愿望,分别是:
1. 我要或者不要相关医疗服务
2.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治疗
3.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4. 我想让我的家人和朋友知道什么
5. 我希望谁帮助我
每个“愿望”下有1~11个选择,总计42个细分条目,以打钩方式填写。
这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总干事,叫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
2013年,她和陈毅之子陈小鲁等一起创办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倡导“尊严死”,建议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尽早考虑生前预嘱。
2006年的一天,罗点点的婆婆病危,子女们也面临着“是否抢救”的难题。他们听从了有过临床医生经验的罗点点的建议,没有选择进监护病房,让老人安静的离去。
事后,罗点点却陷入了自我怀疑,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但在收拾婆婆遗物时,一个本子里夹着这样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因为点点是学医的,所以如果我到最后的时刻,不能表达,一切事情委托点点去做。
看到这句话,罗点点心里的纠结终于放下了,感叹这样的婆婆太好了:她生前给了我们很多温暖,在她离世的时候,仍然用她的宽容和明确的表达,把子女心中的疑惑打消,让我们感到平静。
在这个网站上有很多网友的留言,其中一个这样写到:
我老公公去世时就是在家里安静的睡了十多天。没有打吊针,没有插各种管子,也没有去医院。静静的,自然的,没有痛苦,睡醒了就喝点水,愿意吃东西就吃一点,不愿意吃就继续睡。直到生命结束,一直是熟睡状态。没有痛苦,没有打扰,自然终老。
活着要有质量,死也要有尊严。
生和死,是命运的两端,我们无法选择生,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如何死。
死亡是人生的必答题。我们应该在清醒时,把这张试卷填完整,不要把最后的难题,留给自己的家人,这也是我们留给他们最后一份爱。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或图片摘引网络,如有侵权或不实之处,请联系删除。长文不易,请多多关注,多多支持。
- 上一篇:专项训练——精益生产训练营
- 下一篇:浙东南旅游联合体登陆长三角百家影院大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