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注重西学,但清朝仍落后于西方,与两千年封建专制有一定关系

发布时间:2025-05-12 05:56  浏览量:6

在三百多年前,每当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在朝臣会议的众多官员之中,时不时的会有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在当时并不开放的中国,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被众多满汉官员视为“异类”的这些神秘人物,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成为清朝的大臣?

康熙皇帝在西学方面,却独显出他的奇特,当他走进他亲自创办的“皇家科学院”的时候,他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皇帝了,而是一个埋头钻研的科学家,天文、地理、医药、化学、数学,这些看起来在当时都非常少见的学科,康熙确是无一不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本就忙碌的皇帝爱上了科学研究,注重西学他为何仍无法改变清王朝最终与西方的差距呢?

康熙对内传承中华文化,对外学习西方文化,康熙小的时候受他的父亲顺治和祖母孝庄的影响,接触了西方耶稣会士,还有就是康熙小时候经历过两个重要的案件,对他的爱好西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汤若望案

明朝在崇祯年间,天文历法已经出了问题,跟天象不太合,需要重修历法,汤若望参与了历法修订。当历法修好了的时候明朝灭亡了,后来,多尔衮认为汤若望的历法可用,便采用汤若望的历法,改名叫《时宪历》,正式公布施行。

康熙三年(1664),大臣杨光先上疏康熙皇帝,称《时宪历》存在问题,杨光先弹劾汤若望,“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这句话说的有点重了。《时宪历》对于今后的天文历法,编了200年,他认为大清朝是亿万斯年,只往后编了200年,是在诅咒大清朝只有200年国运,这一点在现在看来就有点“上纲上线”。

当时鳌拜等人支持杨光先,便把汤若望以及他的助手南怀仁下了大狱,论罪要将汤若望等人杀头。但孝庄不同意,孝庄以为顺治帝的时候非常重用汤若望,顺治刚故去不久,就杀顺治重用的人,不合适也不合理。后来恰巧北京发生了地震,有人就觉得有冤情,提议是否应当释放汤若望等人,康熙便采纳了这些人的意见,放了汤若望和南怀仁,结果汤若望不久去世。

天文历法之争

汤若望去世之后,钦天监的事情由杨光先来担任,杨光先本不懂历法,自己便让吴明烜等人编了历法,但杨光先的历法不准确,康熙便找来南怀仁,南怀仁认为杨光先的历法不对,于是召开朝臣会议进行辩论。但辩论一直没有统一意见,于是康熙召六部九卿等官员到场测验,仍没有得出结论。

最终康熙做了决定,康熙说:“南怀仁所指,逐法皆符,吴明烜所称,逐款不合。”测验的时候六部九卿等官员全都不懂,康熙后来回忆说,“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发辟。杨光先、南怀仁,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

康熙皇帝在十一岁的时候,发生在他眼前的这场天文历法之争,给少年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的康熙皇帝处于种种原因,已经确切知道了其中的复杂,判定南怀仁的说法正确。但是,究竟谁对谁错他自己也不是很明白,直到后来实际的天象印证了南怀仁的正确。康熙便让南怀仁做钦天监的副监,一直到他去世。

重用南怀仁

南怀仁是比利时人,耶稣会士,精通天文历法,而且还会制造天文仪器,在康熙的支持下,南怀仁制造了53件重要的天文仪器,其中有6件非常重要。分别是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天球仪。

其中黄道经纬仪和赤道经纬仪中国是没有的,到了清末,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这些仪器都被德国抢走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根据当时的国际法,这些仪器才归还给中国,重新放在了观象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

南怀仁非常聪明,有一件事情就能看出来。顺治皇帝去世以后,他的陵寝也就是清孝陵,要给顺治帝树碑,碑座石头两块,每一块重达12万斤,这么重的石头要从卢沟桥通过,弄不好就会把桥压塌了。卢沟桥是金代的时候修的,时间很久远了,有人提议造一个大车,车16个轱辘,把石头架在车上,用300匹马来拉,有官员认为不行,又想了个办法,决定从桥底下过,但桥底下有河水,也不行,康熙便让工部的官员找南怀仁,想办法解决。

南怀仁骑着马亲自考察了卢沟桥,也认为用马拉车的方法不可取,300匹马同时走,同一个震动,非常容易把桥压塌。于是南怀仁想了个办法,用12个动滑轮,24根绳子,牵引着慢慢拖过去,众人便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试试看能不能行,结果顺利通过。

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骑马不慎摔了下来,受了伤,不久去世,终年66岁。因南怀仁是比利时人,后比利时人为了纪念南怀仁对中比之间的文化贡献,在他出生地贝当城的中心广场,1913年,树立了一个巨大的南怀仁铜像,一直保留到今天。

南怀仁去世后,耶稣会士主要有法国人张诚、白晋,葡萄牙人徐日昇,在康熙皇帝身边讲解科学知识。其中张诚和白晋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过去的,做为皇家数学老师,他们到了北京先学满语,学成后把平面几何翻译成满文,用满语给康熙讲解平面几何,直到现在,康熙当时做题的题纸,依然保留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白晋后来给法国路易十四写了一部书,书名就叫《康熙皇帝》,专门介绍康熙皇帝,书中曾这样描写道:“他在算学桌上做了几道算术后,便到院子里去,用半圆测量一所建筑的高度,并让我们去帮助他,陛下亲自摆放仪器进行观测,然后用他的中国办法,速度快的惊人。……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自学,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他急于向我们请教一些他已经做过的一些问题,或者是向我们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皇家科学院

关于康熙学习的资料,在档案馆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明康熙皇帝对西学非常喜欢。康熙特地在畅春园成立了一个机构,是一个专门研究算学和一些西学的机构,叫“蒙养斋”,在今天北京大学西门附近。西方学者很重视这个机构,称为“中国皇家科学院”。

“蒙养斋”还主要编撰了四部书,分别是《数理精蕴》(关于数学的)《历象考成》(关于天文的)《律吕正义》(关于音乐)《律历渊源》(关于政治的),反应了当时中国传统融入西方的最高研究的学术成果。

皇舆全图

就在康熙皇帝在皇家科学院,醉心于他的科学研究的时候,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不多见的强大国家,辽阔的国土、如画法江山,让康熙皇帝萌发了,绘制一幅大清疆域图的想法。

因受时代限制,当时中国的地图并不完备,康熙十分重视地图,康熙反击沙俄侵略的时候,先派人实地考察,画了当时山川图,治理黄河的时候又画了黄河图,后来他行军打仗也先画行军地图。

康熙认为大清国要有一张完整的地图,既要有中国传统的方法,又要应用西方的测绘方法来画这个地图。中国传统地图画法有两种,一种是“计里画方法”,就是一里地一里地的画,然后再整合;另一种是“形象对景法”,就是把实际的山川建筑等画上去,这个可以把实际建筑等形象的展示出来,但不能准确的表明具体位置。

康熙找了当时的西方耶稣会士,和中国的一些官员研究画这张地图,为此做了很多的准备。首先制定一个方案,就是先分后合,通俗讲就是先测量绘出每个省的图,再合成一张完整的地图;然后准备配置仪器;再派定人员,按照各省去进行测绘;最后进行试点。康熙决定先在京郊附近进行实地测绘,之后画成图,以此为样板进行推广,再做全国的地图。

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式开始全国大地测绘,用了十年时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大地测绘基本完成,进行统一汇总,由耶稣会士杜德美统一负责,最终汇成一个完整的地图,名字叫《皇舆全览图》。从康熙开始有这个想法进行商量,到后来的部署计划,再到做好一些准备、测量、绘制、汇总,共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这个地图就是当时清朝的全图,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

康熙召开朝臣会议,让在场的六部九卿等官员都仔细看一看这张地图,官员们各省的基本上都有,让他们仔细看完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康熙说:“《皇舆全览图》朕费三十余年心力,始得告成,山脉水道,俱与《禹贡》相合,尔将此全图,并分省之图,与九卿细看,倘有不合之处,九卿有知者,即便指出。”

康熙朝的《古今图书集成》和《皇舆全览图》是中国文化的双璧,他对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工程,既有益于当代,也惠及于后世。

与西方的差距

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可以称之为伟大君主的有三位,分别是中国的康熙大帝、俄国的彼得大帝、法国的路易十四。

早在2005年,在故宫午门上面举行了一个展览,叫“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展览中有一个特殊的展品,就是一个画像,是康熙皇帝和耶稣会士进行科学问题的讨论,可以看出康熙爱好西学的程度,这张图让很多人联想到当时的法国路易十四。

我们经常说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康熙和路易十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幼年继位,康熙8岁继位,路易十四6岁继位;都在位很久,康熙在位61年,路易十四在位72年;在位初年都大权旁落,康熙继位初年鳌拜专权,路易十四继位初年首长专权;都勤于国事,对国家政事都非常的热衷;都大有作为,康熙时出现了一个盛世局面,当然对于这个盛世一直有争议,后期会做详细解读,法国在当时是西方的一个大国。

康熙皇帝非常重视对科学的学习,应当说中国当时的科学比西方的科学先进,但在后来清朝却与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西方的科学结果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对于清朝为何会在后来落后于西方这个问题,有人称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上,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很发达,但在近代却使西方远超中国,这个难题,史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一。

中国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中国历史步入封建社会,到康熙的时候,已经延续了两千年的历史。尽管康熙注重西学,但他仍然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帝王,仍然没有走出封建专制的圈子。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到清朝的时候已经达到顶峰,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康熙也不可能改变,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现状。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清圣祖实录》

《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

《康熙皇帝》

今天的文章分享到这里,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收藏,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