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男子,不顾世俗伦理与“妹妹”结婚,生下一儿子却人人皆知

发布时间:2025-03-19 19:23  浏览量:8

嘉庆二十三年春,合肥李家私塾飘着柳絮。

18岁的李文安攥着《论语》原地打转,额头汗珠把"克己复礼"四字洇成墨团。

窗外七岁幼弟背完《三字经》领了饴糖,他还在结巴"学而时习之"——这是先生第十三次教同一章。

"大少爷,喝口梨膏润润喉。"

窗缝里递进青瓷碗,12岁的养妹李玉蓉踮脚趴在窗台。

三年前江西水灾,父亲李殿华从难民堆里捡回这个父母双亡的孤女,此刻她发间还粘着帮厨时的糯米粒。

道光元年除夕,李殿华从江宁带回套《十三经注疏》。

李玉蓉在书房整理书箱时,突然抽出一方绣帕:"兄长,我照着《尔雅》绣了虫鱼谱,您背书时瞧着玩?"

帕角歪扭的螽斯旁绣着"七月在野",正是李文安卡了三日的《诗经》篇目。

自此书房夜夜亮起双灯。李玉蓉把生涩的"大学之道"编成纺线口诀,用绣绷绷住难记的《禹贡》九州图。

某夜油灯将尽,李文安突然发现《孟子》批注页上多行簪花小楷:"浩然之气,当自勤始。"

儿子与养女的往来,老父亲李殿华也看在眼里。

道光五年谷雨,李殿华将家印交予李文安,并与他说:"你既与玉蓉投契,为父便作主……",话未说完,李玉蓉打翻茶盏,泼湿的《盐铁论》上浮出她偷藏的绣样——并蒂莲旁绣着"李门双木"。

次日清晨,李文安径直跪在祠堂:"求父亲准儿娶玉蓉!"

李殿华抚着康熙年间的"乐善好施"匾大笑:"老夫三年前就等着这天!"

原来当年收养玉蓉时,他早请道士合过八字,那"天作之合"的判词至今锁在账房铁匣。

然而婚书在合肥东门张贴时,四邻却哗然。

李殿华亲自坐镇茶楼,端着景德镇斗彩盏高谈:"《大明律》载'同姓不同宗可婚',我李家自陇西迁来,玉蓉祖籍吉安,何来乱伦之说?"

说着掏出盖满秀才印章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吓得嚼舌根的乡绅直噎云片糕。

花轿用的是李殿华六十大寿备下的金丝楠木轿,轿帘上玉蓉绣的"百子千孙图"里,藏着李文安苦读时的灯油渍。

喜婆高唱"百年好合"时,李殿华往新人怀里各塞部书:儿子得《科场条例》,儿媳获《女诫》,书页间却夹着江宁织造的田契。

那天洞房红烛映着满墙舆图,这是玉蓉从丈夫书箱翻出临摹的。

自此,李文安和妻子相濡以沫,携手共进。

为了李文安能够专心读书备考,玉蓉悉心打理家中的一切,在她的支持下,39岁的李文安终于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而结婚十年间,李玉蓉也接连诞下六子。

最奇是道光二十三年春,李玉蓉临盆前夜,李文安在书房写《筹海策》。

突然墨池翻浪,在宣纸上洇出一个岛的图形。

次日诞下的儿子,左臂天生有片青斑,形似东海波涛,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李鸿章当年出生时,哭声如钟磬,曾有得道高人算出:"此子必是宰辅之器!”

果然一切应验。

李鸿章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然而咸丰五年,李文安不幸殁于剿捻军务。

玉蓉散尽钗环,唯留支铜簪——这是丈夫用乡试范文换的。

她将李鸿章唤至祠堂,指着"乐善好施"匾后的暗格:"你父在此藏了半辈子,里面是给天下寒门开的青云梯。"

四十年后,直隶总督衙门的海棠飘落《马关条约》草稿。李鸿章突然从"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条款上,看见自己左臂胎记的轮廓。

临终前他紧攥母亲缝的"百子千孙"肚兜,夹层泛黄的《筹海策》残页上,赫然是父母合写的注疏:"破局之道,在敢为天下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