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傲骨乞丐,冻死前留首绝命诗,流传200年令无数读书人潸然泪下

发布时间:2025-03-24 07:06  浏览量:8

永远不会忘记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每一个朝代最底层的百姓生活都不容易。痛苦,灾难,噩运降临时他们永远是第一批迎接的。在战乱的朝代皇亲贵胄享受的都是荣华富贵,而接受死亡的永远是底层的百姓。杜甫用他的笔,将底层百姓所有的苦难,都以诗词的方式记录下来,所以杜甫是伟大的,也是当之无愧的“诗圣”。清朝时期其实并不是一个繁盛的朝代,也许康熙年间确实富裕,可是百姓大部分都过着拮据的生活。当乾隆年间开始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朝廷衣食无忧,铺张奢靡而又浪费,而他们浪费的都是从百姓手里得来的。可以说清朝中晚期简直就是百姓的噩梦,尤其是从嘉庆年间开始。乾隆将国库挥霍空虚后,嘉庆帝登基后,还需要将和珅家抄了才能得到钱。朝廷如此,更不要说民间了,不仅百姓生活苦,就连一些读书人也没有用武之地。那时寒冬之时,天寒地冻,人们出行都要穿得厚厚的,达官贵人更是锦服貂皮。

而街头则蜷缩着一位断气的乞丐,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看样子很显然是饥寒交迫而死。

当温暖的阳光升起,那一缕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没有一点生气。

人们依然匆匆而过,那个时候冻饿而死的乞丐比比皆是,谁还能注意一个死人。

然而官兵收敛尸骨时,却从他怀中发现一张纸,而这张纸上是一首名为《绝命诗》的七律古诗。

纸上面的落款是清·永嘉诗丐,很显然这首诗是乞丐临死前写的,当时很多人都惊了,原来他还是一个读书人。

这个冻死的乞丐不知姓名,不知出身,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的身世可能就不值得一提,而且是从远方来的。

能写诗的人自然是读书人,能读书的人在当时应该也是有条件的,只是这位诗人究竟遭遇了什么?

也许仕途不得志,也许家道中落,但能让人知道的是他有一身傲骨,他有着不同流合污的性格,现在就让我们来赏读这首《绝命诗》,虽然不知道他的姓名,但一定要记得落后要挨打,要受罪的道理。

绝命诗清·永嘉诗丐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诗词译文我的身世就如同那浑水上的鸥鸟一样漂泊无依,又一次携带着竹杖踏上了前往南州的旅程。傍晚来临时我的饭囊里没有一点食物,而是那残缺不全的月光,我拿着歌板迎着寒冷的风吟唱着关于清晨和秋天的歌。我用双脚踢翻了这尘世间的所有一切,用我这一肩挑起了从古至今所有的忧愁。现在我宁可饿死也不愿意去接受那些带有侮辱性的施舍,那像黄犬一样的人又何必对着我不停地吠叫呢?

诗词赏析

这首诗给人的震撼是很大的,能写出这样的诗并非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是有着傲骨,有着志气的文人。

这首诗的前四句有着一种不羁的风格,尤其是“歌板临风唱晓秋”,虽然身陷绝境,但他依然有着李白的轻狂豁达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给人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直接点名自己的身世很不堪,就像水面上无依无靠的鸥鸟,第二句的“又携竹杖过南州”看到这句不由自主的想到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可是他的这个“又携竹杖”却让人感到伤感,可能他是为了来到这里讨生活,不曾想不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反而客死他乡。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这两句给人一种浪漫和轻狂豁达,但实际上诗人也是在诉说自己的愁苦。

兜里面没有吃的,但是他还是说有残缺不全的月光,为了忘记挨饿,他苦中作乐,呈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的胸怀之博大,仿佛又有杜甫的那种刚正不弯,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也有着那种济世的博大情怀。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这两句则表达出诗人的傲骨,他“不食嗟来之食”。

“黄犬何须吠不休”则是他对那些权贵小人的蔑视,并呈现给世人一种洁身自好的傲然风骨。

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不是没有活下去的能力,只是他的性格不允许他低头,最后宁愿选择当乞丐,或者冻饿而死。

后来这首诗被人们流传下来,而这位乞丐也没有被胡乱的扔进乱葬岗,而是被读到他诗的官员好好的安葬。

并给他立下一块墓碑,上面的碑文是“永嘉诗丐之墓”,现如今依然深深的震撼着读过这首诗的每一个读者。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