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大中小学教师共研“运河思政”品牌课程
发布时间:2025-05-10 20:51 浏览量:3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运河畔,既有古老的通运桥、八里桥,又有时尚现代的千荷泻露桥。一座座运河桥,交织着古今光辉,也成为学校宝贵的育人资源。5月9日,“QIAO JIAN·运河——瞧见 桥建 桥见”跨学科课程展示活动在北京学校举办,展现了纵向大中小学贯通、横向跨学科融通的“运河思政”品牌课程创新成果。
记者了解到,该课程由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学校共同开发。2024年12月,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指导下,通州区与北京物资学院共同发起“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打造具有首善标准、首都特点、首创精神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品牌。北京学校是其中一所基地校。
“学校通过全学科融合打造‘运河+’课程群,充分挖掘运河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了‘用英语讲好大运河故事’‘博物馆第一课:大运河与北京城’等特色课程。”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介绍,学校在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的指导下,于今年5月推出“QIAO JIAN·运河”跨学段跨学科融合课程,这是学校“运河思政”品牌课程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六环外和六环内的桥梁相比,有什么不同?”在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道德与法治教师谷香吟通过《云游大运河》视频、通州区地图,带领学生认识家乡的桥。学生们用语言描述不同桥梁的特点,从交通流量、人口密度等方面阐述差异原因。当学生们接到“改造或者新建一座桥”的任务时,热烈地讨论起来。“我希望建设一座仿古桥,与大运河景观融为一体”“可以考虑在桥上加装防雨棚,这样更便于游客观光”……于是,科学、美术等教师联合带领学生们开启了“建桥”之旅。学生们分小组合作,经过设计、制作、测试等环节,呈现出一座座“运河桥”。
在高中二年级的课堂上,学生张思远身穿大褂、拍起醒木,用评书的形式讲起“八里桥之战”的红色故事。学生们对比八里桥和千荷泻露桥,分析古代桥梁建设到现代桥梁建设的“变”与“不变”,思考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学生们还结合一组组文旅数据阐述了这座新桥的社会价值。
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张建宝表示,“QIAO JIAN·运河”课程彰显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运河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通过跨学科、跨学段的课程实施,使学生浸润式厚植文化自信,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全方位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通州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通州区以“运河思政”品牌课程建设为目标引领开展的横向跨学科、纵向跨学段整体育人的一次改革创新和生动实践。下一步,通州区将通过全学科协同、五育融合、家校社共育,进一步深化“运河思政”一体化品牌建设,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构建大中小学贯通培养链条,打造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