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脱略“官本位”之窠臼,此等襟怀,古今稀见

发布时间:2025-05-07 20:53  浏览量:4

超乎官本之念的李嘉诚先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

李嘉诚先生,尝历二战之乱、少而逃难、幼失怙,自强不息,奋起于英殖民地,自1956年发迹至今,屹立于华人世界巅峰超过一甲子。

他和包玉刚先生‬等人的存在,甚至改变了东方社会传统印象‬中“商人地位低”的观念。

即便是批评声,也难以‬否定李嘉诚古今罕见的商贾‬地位,2019年,香港工联会会长曾言“李氏地位超然”,2015年国社智库亦称李嘉诚是华人历史上最强势的商界领袖。

李先生的朋友圈

此外,李嘉诚先生素怀仁心,自1980年至今,累计捐出逾300亿元的善款,这之中有近十亿元是在上世纪80年代捐出,另有逾二十五亿元是在90年代落实,倘若按通胀及货币供应量变迁来计,李嘉诚累计所捐的善款价值至少上千亿元,无愧于华人世界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家。

80年代 李嘉诚来内地捐出巨资

然而,不论是华人‬跨国商业上前无古人‬的功业‬,抑或是公益事业上的‬慷慨无俦‬,皆非‬李嘉诚最足令人‬景仰‬‬‬之‬由‬。

有一件香江往事,港媒的记者朋友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在本‬世纪初,李嘉诚曾婉拒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即便是受到叶选平、霍英东和曾宪梓等老友力挺,李嘉诚仍公开婉拒。

与此同时,李嘉诚虽贵为英国爵位最高的外籍非官员人士(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KBE),但他从不张扬,毕生不在名字后使用“爵士”名号。

左:李嘉诚与女王;右:李嘉诚与老政委

世俗之士‬寤寐‬营造求‬之功名,此人独不屑焉,孤标‬若此‬,必招众忌。

在香港中环长江集团中心70层,李嘉诚的办公室内,只有左宗棠的对联和《菜根谭》的名句,找不到一张李嘉诚与任何达官政要的合照。

这是因为达官政要们与李嘉诚不熟吗?显然不是,数十年来,多国名流‬政要都曾会见或拜访过李嘉诚先生,当中有不少皆是教科书上的历史级人物,但李嘉诚的办公室内却从不挂一张这类合影。

李嘉诚的办公室内景

1998年,在香港电台制作的《杰出华人系列》采访中,李嘉诚曾这样讲道:

我大胆地讲一句,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很重要、很有地位的人,我从不会去抢位置靠近他们一起合影;但是学生们喜欢跟我合影,我会觉得很光荣。

1998年 李嘉诚

在李嘉诚的身上,看不见半点华人固有的“官本位思想”。他曾引用司马迁的《货殖列传》讲,士农工商都只是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只是“君君臣臣”。

1998年 时年70岁的李嘉诚接受采访

溯中华数千年之历史,官本位之传统,深植民心久矣。遇事辄崇官府为上,何谓“官方”?为官者那一方,若似李嘉诚般超脱官本位之窠臼,则天地自宽,岂复介怀官府之评骘哉?

2015年10月10日,香港媒体人陈仲翔在《星岛日报》撰文,标题是《我最尊敬的人是李嘉诚》,当日报纸上的这篇文章传遍香江,文中这样写道:

经历过三任港督和三任特首,这些年来最尊敬的人,唯一不变的是李嘉诚先生。

《我最尊敬的人是李嘉诚》 陈仲翔

2012年 李嘉诚胆大妄为之举遭人诟病

那篇文章中所写他‬尊敬李嘉诚‬的理由,这里不便多讲,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科普。此间‬是非‬之辨‬,固‬见仁见智‬‬,笔者‬不‬敢‬置喙‬。

但是,海内海外‬有‬推崇李先生‬者‬,却‬恰‬以‬此‬故‬。他们‬将‬之‬‬解读‬为‬李嘉诚‬未尝‬‬附势趋权‬‬、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然而‬,在我‬看来‬,这‬又‬‬何尝‬不是‬李嘉诚‬难舍‬傲‬岸‬之‬态‬所致‬的‬一种‬不合时宜‬的‬固执‬呢‬?

当然‬,无论是出于哪一点,都势必会让他得罪许多人。

无论是政客‬、商人或是学者,凡‬胸‬存‬官本之‬念‬者‬‬,免不了会迁怒‬于他。

1980年 李嘉诚等人到访深圳蛇口

大约是2016年前后的一次记者会上,李嘉诚在现场一度颇为感慨地说道:“我讲真话的时候,已经得罪了太多好朋友,可让我讲假话,我又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誉之所至,谤亦随之。

李嘉诚的一生,只能说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附李嘉诚在中国大陆的部分公益事业:

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长江商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潮州市中心医院、潮州市人民医院、韩江大桥,以及人间有情宁养院、捐助‬全国残疾人福利基金、北大图书馆、清华大学未来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被誉为院士摇篮的“长江学者”计划等等无数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