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站在生命的尽头!

发布时间:2025-03-17 17:15  浏览量:8

李嘉诚今年97岁了。

放眼古今,人生百年又有几人呢?

接下来,随时都可能油枯灯尽。

而站在生命尽头的人,都会忍不住回眸自己的一生,也惴惴不安于人们盖棺之后的定论。

但有些人注定会重若泰山,有些人注定是轻若鸿毛。

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李云经是乡村教师,母亲庄碧琴是一个只会操持家务的老实妇女。

1940年,日军侵华战火蔓延,全家被迫迁居香港投奔舅父庄静庵。

但随后不久,做了一辈子老实人的父亲因肺病早逝,15岁的李嘉诚个被迫辍学养家。

这期间,他先后在茶楼做跑堂、钟表店当学徒,甚至沿街推销塑料花。

但也正是这时候,他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很多年之后,飞黄腾达的李嘉诚回忆这段经历:

“茶楼客人三教九流,观察他们的言行,让我学会了识人辨事。”‌

这些苦难,锻造了他对人性与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识人辨事”这四个字,也深深刻在了李嘉诚的骨子里。

2025年3月4日,李嘉诚以228亿的价格把市值至少350亿的43个港口打包卖给了美国人。

这件事更是把“识人辨事”这四个字展示得淋漓尽致。

这条事关国家安全的运河和港口,在李嘉诚眼里却只是一宗可以出卖的生意。

李嘉诚的精明一向如此。

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

我是一个商人。

而精明的商人的心里只有利益和算计。

1982年中英谈判期间,他一边参与深圳特区建设,一边将30%资产转移至加拿大;

1997年香港回归前,又将伦敦金丝雀码头项目持股比例提升至52%,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风险对冲格局‌;

2013年9月李嘉诚信誓旦旦地说:

“长实与和黄绝对不会改变注册地,相信多年后仍然会屹立在香港。”

结果话音未落,他就把公司的注册地址由原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变更为开曼群岛,令人错愕。

2015年前后,李嘉诚开始疯狂抛售在大陆的资产,引发舆论不满。

新华社旗下“瞭望智库”发表罗天昊署名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旋即引起全民愤慨与热议。

但面对排山倒海“别让李嘉诚跑了”的呼声,始终“利”字摆中间的李嘉诚明确表示:

“我只是买卖资产的商人,哪里有回报就去哪里投资”。

商人嘴脸,一览无余。

其实,早就应该看清楚“李超人”了。

为什么他三次接受英国爵位,却婉拒全国政协一职?

李嘉诚对此颇为骄傲,他认为这是自己“政治中立”的生意智慧。

对生意人李嘉诚来说,接受英联邦体系荣誉能很快获得西方资本的信任,而远离中国的政治身份又能减少很多生意上的阻力。

说到底,他不参与政治不是淡泊明志远离权力。

他只是不想被什么民族情怀、爱国信念束缚,以免影响了他李氏家族蒸蒸日上的生意而已。

3月15日,《大公报》一篇雄文《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犹如警钟,发出“企业家是否需为国家牺牲短期利益”的灵魂拷问。

其实,这个问题历史早已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1950年深秋,霍英东的“黑猫船队”突破港英当局封锁,将青霉素和钢材送往抗美援朝前线,子弹打穿船舷时,船员用棉被堵住弹孔继续航行;

1982年,包玉刚斥20亿巨资订造中国船舶,在伦敦金融城写下“勿忘中国人”的血脉训诫。

这些浸透家国情怀的选择,与今日李嘉诚“在商言商”的撤退形成刺目对比。

华为“南泥湾计划”的工程师们在松山湖畔搭起行军床,用EDA软件在芯片断供中杀出血路;

大疆无人机顶着制裁将市场份额逆势推至85%,其深圳总部展厅陈列着被美军拆解研究的残骸;

字节跳动的算法工程师通宵调试模型,硬刚西方舆论霸权......

这些事迹李嘉诚不是不知道,但面对追问,李嘉诚有自己的商人逻辑。

1997年,霍英东砸了60亿南沙把这片“烂泥地”变成了一座市值300亿的开发区。

2003年,国家需要,他就一亩地1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国家。

因为,在霍家祖训里有一条:

“赚十块留三块,七块要回流祖国。”

而几乎同一时刻,李嘉诚却在以低廉的价格在大陆各个地方疯狂圈地,然后再高价卖出去。

有人问李嘉诚如何看待自己和霍英东的差距,李超人直截了当说:

我是一个商人,不要拿霍英东的标准和我比!

言下之意,竟隐隐然是对霍英东的讽刺。

商人可以精明,但不能没有脊梁。

民族大义面前,商人也是有祖国的。

关键时候,莫天真,勿糊涂。

作为商人的李嘉诚,现在已经站在了生命的尽头。

一个人,精明了一辈子,却走到了今天万人唾弃的地步。难道不该反思一下吗?

商道之上,更有天道!

李嘉诚出卖的东西,终将会被历史和人民审判。

有人的名字会镌刻在民族的丰碑之上。

而有的人,机关算尽,耗尽一生,也只是流水账上一串冰冷的数字而已。

比鸿毛还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