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旗镇上的关帝庙、关帝庙街与西永秦號
发布时间:2025-05-07 06:30 浏览量:12
一、关帝庙
历史上赊旗镇经济繁盛,名噪一时,但行政级别之低下,使其鲜见于史籍。但据现存之碑刻及有关口碑资料所传,赊旗镇内关帝庙建筑的历史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曾实现两次跨越。
关帝庙、庙门正对赵河码头,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前后二重院落,有庙门、戏楼、东西廊房、牌房、大殿、后楼、道坊等,庙门外正对码头有一对大型圆雕石狮,栩栩如生,被称为天下第一狮。
赊旗店民间有谚云:“赊旗四大景,山陕庙的花影壁、火神庙的木牌楼,关帝庙的石狮子、大王的奎星阁(东南城门楼)。”庙前临码头的街道是赊旗镇形成最早的繁华街道,此庙建成后就名之为关帝庙街。
此关帝庙建筑之规模与气势与原来的小关帝庙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由此而被分称为大关帝庙和小关帝庙。同时也说明在康熙年间,山陕商贾虽未有能力建立更大的会馆之宏愿,但已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就在该庙建成了一所小学,就名之为关帝庙小学。
接着就又招了一名敲钟的老头。敲钟的老头每天除其本职工作外,还将校院中的杂草、树叶等都清理晒干,把自己的屋内(木板楼下)塞得满满的,以备烧火做饭用。
在约1977或1978年之间的某天早上,这敲钟的老头因做了两碗包谷糁稀饭,一不小心灶门内的火掉在了外边燃着了地下的柴草,熊熊大火燃着了关帝庙的门楼,门楼都是木料架起的,社旗是刚建县没几年,经济上很薄弱,连一辆消防车也没有,后经南阳地区出面调南阳2部,方城县一部,来社旗灭火,消防液用完还得去南阳,方城去灌(社旗当时连个消防栓都没有)。
当时,第二小学的教职员工及全体学生都是吃罢早饭前来上学的时间。都有老师们将西边前来上学的学生都拦在了西边约六十米处,东边的学生也都拦在约六十米以外(距关帝庙大门)。
关帝庙及附属建筑烧了个净光,但庙内主体建筑大多保存。笔者曾多次目睹过原庙貌之其雄恣。第二小学也早已迁出。据传目前该关帝庙已列入赊店商埠旅游发展复建规划。
二、关帝庙街
社旗县赊旗镇关帝庙街:在后河北岸,东西走向,东至长春街,西至老街,是赊旗镇形成较早的古老大街。街长250米,宽6米,据传说,赊旗镇自河南迁至到河北后,首先沿河建街,除老街、老新街(当铺胡同)外,关帝庙是继而形成最早的一条街。当时,木船停泊在后河码头装卸货物,生意异常兴隆。该街多系京、广商品大字号,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该街路北有汇兑全国的“蔚盛长”票号和汇兑13个省的“蔚盛厚”票号,还有大药铺“西永泰号”及铸造银货的“倒宝楼”。
永聚大、万兴永、京货庄、眼药业都集中在这里。至今仍可以从高大古老的门面房上依稀看出XXX字号的历史陈迹。康熙初年,以秦晋商人为主在该街迎河修建关帝庙一座,据关帝庙大殿上的“仁勇义刚”金字匾和石柱上的对联:“庙貌永巍峨重新阊阖开宫扇,神灵常赫跃共肃衣冠拜冕旒”联句来看,显系重建。据此推测,该庙当在重建前150的康熙十一年左右(早于火神庙62年,早于山陕会馆83年),但碑文不复存,无据详考。
第一次重修之庙,占地约3500平方米,有前后大殿,后殿是刘、关、张塑像,殿前对联是:“情同手足兄和弟,义薄云天君与臣”;横批:“义冠古今”。木牌楼(木牌楼的对联是:“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由命;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横批是,德圣古今”)、戏楼、东西廊楼,道房共50余间。
至民国12年(1923年)又经第二次重修。赊旗镇在民国初年正式成立的商会,即设于关帝庙道房院内,第一任会长为王昌。原关帝庙西院有一大空场,曾为福音堂英国教士的停车场,后改为“商会小学”体育场,该街即由此庙而得名。
原先街东头过街市楼上面,向东刻“关帝庙街”四字,后向西刻“霞光返照”四字。关帝庙正对门,有一石阶大码头,是生意兴隆时期修的装卸货台。该街西段路北有一座三间大的栅栏门,内设民国初年赊旗镇邮政局,到解放时停办。
三、“西永泰號”商号
由于关帝庙前的码头热闹非凡,往来船只千帆竞扬,桅杆如林,卸货分类,再由马帮转发各地,通宵达旦,熙攘鼎沸,所营商品中药材为大宗,月销售达十余万斤。如此之众的人流和来自大江南北且餐风露宿,加之强体力劳动和长途跋涉的人们,必然引发疾病和伤痛。
精明的山、陕二省商人早就看上了这一商机,早在十五世纪中期,就有陕西一名叫李文亭的商人在赊旗镇关帝庙街投资开办了一中药店。陕西人在全国的生意多以“永”字号开头,称为“永”字联号。领东掌柜李文亭就把药店取名叫“西永泰號”。相传赊旗镇当时有陕西38家“永”字号联号生意,陕西商人从赊旗镇回陕西老家一路都有生意,不饮别人水,不吃别店饭。
“西永泰號”坐落在关帝庙路北稍靠东边,有门面三间,后边有库房十余间,店员十余人,月经销中药材八千余斤。开业时门两边大红对联,上联:东阿胶西茴香南星座北沙参八方良药;下联:春芙蓉夏芍药秋海棠冬虫草四季异香。并燃放万头礼炮,以贺开业大吉。
西永泰号的生意之所以能由小到大,主要是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等地收购冬虫夏草、干草、手参、党参等名贵药材、经西永泰号销往南方各地,再由南方收购本地所产药材销往北方各地。这些为人治病所必备的中药材均为各地所急需,为此西永泰號的生意十分火爆。经营的主要特点有:
1、质量。在原料的购买上为求购名贵药材,不惜重金从上海、天津、广东等口岸、沿海城市直接进货。为了购进地道药材,不惧艰险,跋山涉水,从云、贵、川、甘、宁、青乃至西藏购置。还有从南阳、禹州、亳州就近收购。在其进货方法上,一是掌柜带银两亲自到产地采购,对所购药材严格挑选,防止购进假药、伪药;二是派懂行的店员到外地行(栈)联系,或付款订货或货到付款。
2、柜台献方。进入清代后期,中药店逐渐多起来,药店间竞争也明显激烈。为讨好拉拢顾客,全镇内的药店除用其他竞争手段外,还相继推出了柜台献方、良方的办法。如治吐血方、牙痛方、小儿尿床方、缺奶方等。
有一年赊旗镇附近一村庄,很多人染上了瘟疫,医治了多天都不见好转,有人就到“西永泰”大药房求方试治。坐堂先生就开了:甘草(二两灸)、干姜(一两半)、生附子(去皮、破八瓣、一枚)、人参(一两),说这叫“四逆人参汤”,如果病人多汗,可再加五味子(一两半),若服下这付药后,不吐不利颇能进食,病情就好了大半。当病人服“四逆人参汤”后果然来了食欲,且口干舌燥饮水不止,只是头痛发热,身疼无力,不能下床走动。
坐堂先生又用五苓散主之,并将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其研为散,令其更治之。
就这样,经过西永泰的献方治疗,这个将要被霍乱夺去生命的老妇,十几日后又获得了新生。当村上人们都得知是西永泰號献方治好了霍乱病后,都纷纷前来登门求医购药,西永泰號竟成了战霍乱、救民生的临时回生堂。
花灯、灯谜
赊旗人正月十五爱玩花灯,这种花灯大多竹篾彩纸所扎,以新为贵,曾有文人描绘过当时张灯盛况:“斜辉交映,倒影澄鲜”。赊旗镇的文人为了赏灯助雅兴,就把很多谜语粘于灯上,称为“春灯谜”。谜语更使彩灯争奇斗艳,各具风采,令人流连忘返。包罗万象的灯谜,吸引了男女老少津津乐道,苦思冥想。灯、谜互为媲美,相映成趣,其乐无穷。
“西永泰號”的灯谜,更吸引了摩肩接踵的人群,看着那诗句谜语:“四月将近五月初,刮破窗纸重裱糊。丈夫进京整三年,接封信儿半字无。”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个中药名称,谜底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还有黄巢的一句菊花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打中药名二,谜底:1、菊花;2、独活。这首诗的下一句是:“我花开罢百花杀。”众人皆死,唯菊花“独活”。
夜深了,关帝庙街的彩灯还如繁星点点,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整个街道找孩子的呼叫声,卖汤圆的叫卖声,讨论谜底的争论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似歌潮、似浪涛,吼喊的人热血沸腾,观看的人心潮澎湃,十分壮观。
“西永泰號”十五的灯谜叫响了他的专业,演绎了赊旗镇商业奇迹的历史文化,元宵节作为赊旗镇独具风采的节日,那种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愿望,使赊旗镇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开建商号的详实记载
“西永泰號”建于何时,无据可查。只听传闻是:陕西商人李文亭将一叫“文和长”的果品炸货店购买后改为“西永泰號”并经营中药材生意的。但在清朝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65年)赊旗镇工商行号在册四百多行号中,所登记的二百一十名次就是“西永泰號”。首次肯定了“西永泰號”开办于1756年前。
创建春秋楼碑记:“龙飞乾隆肆拾柒年在壬寅冬拾贰月谷旦(1782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建春秋楼捐银商号”共四百多家中第236笔,“西永泰號”五两。而当时的3两白银即可供八口之家一年的口粮。
当笔者在山陕会馆药王殿东北隅,见到这总高3.35米,其中座高30厘米,碑身首高3.05米,碑宽79.7厘米,厚19.5厘米的创建春秋楼碑记,其碑的正面行文不知出自何人写作,可行文叙事繁简得宜,不失为国学大师手笔。
详细阐述了创建春秋楼的宗旨,而且背面则详实刻录了所有为兴建春秋楼捐资商号的名录,每笔捐银数额精确到X钱X分,如:总计银8078两4钱4分。据传说此碑不论书法之高下,仅就南阳、蒲山的石刻名匠“罗二神手”将其纤毫不差的刻就之后,就被庙中管事评为:“足以传神”,并立即赏银十两,便可知质量之高。
我看到这些文化瑰宝之后,发出由衷的感慨,用石刻方式传留民族文化,实在可以说是一个百代流芳的创举。
“西永泰號”的具体地址,我也仅有些印象,因是临街门面,多年来一直被一些广告板牌覆盖着。
2018年9月27号第五届赊店国际关公文化旅游节时回社旗,又到关帝庙街故地重游,惊喜地发现,西永泰號门前的广告牌没有了!
并从其高大古老的门面房上依稀看出,“西永泰號”这个商号的历史陈迹,并慌忙掏出手机用极不专业的手法,粗糙地拍下了这个珍贵的视频,“西永泰號”四个大字分布正门一间横距,左下角的门牌,关帝庙街14号,应该是1995年前的门牌号。
关帝庙街36号,应该是1995年至现在的门牌。光荣户的牌子是2000年左右,第六街居民委员会(六街公所)评比居民户的光荣称号。
赊旗镇当年之著名商号是数不胜数,可现在有哪家还保留着那几百年前高大古老的门面房,门头上还看出其商号的古老历史陈迹,怕只有这“西永泰號”了,也只有这几个字使我们真实地见证了赊旗镇当年医药业的辉煌景象!更是赊旗深厚商业文化的集中体现。
作者简介
曾献铎,赊旗镇豆腐街人,现居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