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孔殷 | 他葬了黄花岗烈士,也炖出了广东第一名菜
发布时间:2025-05-06 22:03 浏览量:7
他是清朝翰林,却成了革命党的“收尸人”;
他是铁腕提督,却发明了让老广疯狂的美食“龙虎斗”;
他办赌场、杀会党,却冒险葬下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江孔殷,一个被时代油锅煎炸出的矛盾体。
左手执刀笔,右手掌羹勺,在清末民初的乱世里,这位“太史公”用一锅蛇羹,煮出了半部广东近代史。
江孔殷 (1864年一1951年),字韶选,又字少泉,小字江霞,号百二兰斋主人,世称霞公,江太史,谑称江虾,出生于广东南海,清朝京官、美食家。
从“铁腕提督”到“革命推手”
1907年的广州城,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兰香交织的诡异气息。
慈禧太后赐予的120盆御兰刚刚抵达江府,而它们的接收者——新任广东清乡总办江孔殷,正在书写一段令人胆寒的履历。
(一)血色六十日:铁腕治乱的非常手段
清晨的码头刑场,江水被染成暗红。
江孔殷独创"连坐清剿法":每斩一名会党头目,必株连其拜把兄弟。
据《粤海关档案》记载,最疯狂时,刽子手轮班行刑,一日处决108人。
商贾们却拍手称快——此前三合会勒索的"保护费",最高达商铺利润的三成。
《光绪甲辰恩科会试同年齿录》之江孔殷履历
(二)双面棋局:官袍下的革命暗线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江屠夫"的书房里藏着洪门暗帖。
1908年,他私放洪门大佬李福林时,在密函中写道:"南洋有明主,可投孙文。"三年后,正是这个李福林率领民军光复惠州。
当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案发,又是他暗中运作,使死刑改为终身监禁。
(三)黄花岗之夜:改写历史的七十二小时
1911年4月29日凌晨,潘达微闯入江府时,看到的是一幅荒诞画面:案头摆着刚炖好的蛇羹,地上散落着带血的剿匪文书。
江孔殷只问了三个问题:"尸体在哪?要埋何处?需要多少银两?"
随即动用海关道印信,以"防疫"为由调来运尸车。
为掩人耳目,他故意在烈士遗体上撒石灰,对外宣称处理的是"瘟疫死者"。
江孔殷手迹
(四)和平易帜:不流血的革命
武昌起义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炮口已对准革命党。
江孔殷连夜约见咨议局副议长丘逢甲,提出"兵不血刃"方案:由士绅联名上书,请两广总督张鸣岐"顺应民意"。
1911年11月9日,广东成为全国少数未经历战火的独立省份,《申报》称之为"江氏和平革命模式"。
(五)历史吊诡处
这位曾经的"朝廷鹰犬",晚年却在六榕寺墙上题写"天下为公"。
当孙中山亲自登门致谢时,他指着尚未撤下的清廷匾额笑道:"我这'百二兰斋',既葬过烈士,也养过御赐的兰花,算不算古今第一墙头草?"此言一出,满座粲然。
江孔殷在太史第门前
二、江孔殷的美食江湖:从"太史蛇羹"到饮食革命
1904年的北京翰林院,深夜烛火摇曳。
当同僚们伏案疾书奏折时,江孔殷的厢房却飘出奇异肉香。
值夜的小吏透过窗缝窥见骇人一幕:这位新科进士正按着一条眼镜蛇的七寸,刀光闪过,蛇头应声而落——这是"太史第"美食传奇的开篇。
(一)龙虎斗:一道菜的改朝换代隐喻
1913年江府七十大寿宴席上,当盖碗掀开时,满座哗然。
蛇肉如银丝盘绕成"龙",猫肉作虎纹状,鸡茸堆出凤凰展翅之形。
太史蛇羹
"这道'龙虎凤大烩',请诸君品鉴。"
江孔殷的解说暗藏机锋:正值袁世凯称帝前夕,宾客们咀嚼着"龙虎相斗"的滋味,无不心领神会。
据其女婿莫应溎回忆,江家厨房宛如动物园:铁笼里关着待宰的果子狸,陶缸养着吐信的五步蛇。
某日厨子掀开蒸笼,赫然发现逃窜的眼镜蛇盘在笼盖内侧,当场晕厥辞职。
这种对野味的极致追求,催生了"太史蛇羹"的三大铁律:蛇必选"过山风"(眼镜王蛇),鸡须用未下蛋的"鸡项",而作为秘密武器的菊花,则要派人连夜赴中山小榄,赶在晨露未干时采摘。
(二)饮食黑科技:舌尖上的化学实验
在《兰斋食事札记》手稿中,记载着令人咋舌的烹饪秘术:
- 去腥不用姜片,而是用五年以上新会陈皮与蛇胆同酿的"胆酒"
- 高汤以金华火腿肘子、老母鸡、干鲍同吊,最后投入新鲜蛇骨增鲜
- 菊花瓣需用银针挑去花蕊,只留花瓣在羹面摆出"百二兰斋"字样
1936年广州美食家江太玄在《越华报》撰文揭秘:"太史第的蛇羹分三六九等,最上等的'翰林羹'要加南海西樵山产的冬菇,每碗成本抵得上五口之家半月嚼谷。"
当时粤剧名伶薛觉先为尝一口正宗蛇羹,甘愿在江府连唱三天堂会。
(三)美食背后的文化革命
江孔殷将饮食上升为政治表达。
当清朝遗老们还在坚持"满汉全席"时,他的"维新宴"已大胆采用西餐分食制;别人用"清炖官燕"讨好上司,他偏用"凉瓜炒牛肉"这道平民菜招待孙中山。其《百二兰斋食谱》序言写道:"鼎鼐之味,当随时代而变。"
最耐人寻味的是他晚年创制的"光复粥"——用沙河粉、猪杂、鱼片同煮,暗喻三民主义。
1951年被抬回乡批斗时,老人对愤怒的农民只说了一句:"我这一生,最对不住的,是没能把蛇羹的秘方传下去。"
如今广州老字号"蛇王满"的镇店之宝,仍是据传得自江府厨娘口述的"太史蛇羹简版"。
(四)美食遗产的现代回响
2019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江孔殷手书的《兰斋饮馔录》以387万港元成交,内页沾着的油渍仍能辨出蛇羹的痕迹。
当代美食家蔡澜曾感叹:"广东菜能从家常小炒升格为四大菜系,江太史当记首功。"
而那把曾在翰林院剁蛇头的菜刀,现存于广东省博物馆,与黄花岗烈士遗物并列展示——恰似这位奇人双面人生的最佳注脚。
(冷知识:他女婿回忆,江家厨房常年养着眼镜蛇,有次逃出来盘在梁上,吓得厨子当场辞职)
1936年《广州年鉴》记载,“太史第”宴席预约排到三年后,一碗蛇羹抵普通职员半月工资。
三、革命:赌场、农场与战场
1900年他搞“科举赌博”,赚够30万两;1930年却散尽家财,在萝岗垦荒种橙子。
日军侵华时,76岁的他拄拐逃往香港。伪维持会长的委任状送来,他直接扔进炖蛇羹的炭炉。
“我江霞公的刀,只切食材,不切良心。”
1945年光复后,他穷到卖字为生,却把最后半罐蜂蜜送给孤儿院)
“百二兰斋的兰花谢了,太史蛇羹的秘方断了,可那锅混着血与蜜的滋味,仍在历史齿间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