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兰题杂存》新解

发布时间:2025-05-04 22:35  浏览量:8

朱注离骚,兰分今古,启后人聚讼,然考亭又有五言兰花诗云:“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考。”则其今古之说有自疑也,为之一噱。

解:《离骚》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句中的“兰”“蕙”,与今之兰蕙不同,据后人考证很可能是菊科植物佩兰、泽兰一类的香草。朱熹曾在《楚辞集注》中有专题论述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朱熹,字元晦,在福建又有“朱考亭”“朱紫阳”的别号。此为白蕉用典。古今遥远,真是不好说清楚,且受用这“旖旎香更好”吧。花香,叶子飘逸,已是够好的了,费那劳什子神干啥,难怪白蕉要发一笑。

花易叶难,笔易墨难,形易韵难,势易时难。势在不疾而速,则得笔;时在不湿而润,则得墨;形在无意矜持,而姿态横生则韵全。复翁自道甘苦之言如是云云。

解:云间居士日间挥写夜间思,独得写兰之秘,可关三百年之口否?如何得笔,如何得墨,如何得韵,授人以要领,而势、时、形之解也尽在其中。窃谓得“韵”最难,要在心里放松,又不是不思想间,非过来人不好把握。

执高腕灵,掌虚指活,笔有轻重,力无不均。四语自谓颇尽撇叶之秘。

解:高执笔,腕下获自由,能生风。下笔有轻重,笔笔有遒有逸。

或问写兰如何乃佳?云间曰:先不问佳。曰:既若能矣,于昔贤宜安从?曰:古人何所师?曰:如何得神?曰:行所无事。

解:此一问一答,一答一问,一问又一答。“古人何所师”一答,不独见白蕉清狂,亦是反问,要引问者思考也。“行所无事”者,是要人心无挂碍,亦即古人之“无意于佳乃佳耳”。

蕙一箭数花,出梗之法,昔人多顺出,总不得力,花多时,看去尤支撑不住,不如逆入用笔作顿势,全得茁壮之天然也。

解:此又“天下第一懒人”所独有心得也。窃为能顺能逆,有顺有逆,不必固执一端,皆随吾心,乃无不佳。

意在笔先者,不在临事,临事之意,必然失势。

解:“临事”者,是心有牵挂,心不清空,笔便不虚灵,便无以谈纸上生韵矣。

组织经营,忌见匠气,刻意求工之后索解筌蹄,则得之矣。

解:“刻意求工”这一关总是要过的,究竟要费多少刀纸为宜?又与个人才分有关系。如此,才是不求而工。

出叶,笔势不可尽,初学患在用力太过,艺事含蓄便是凝练,不独写兰为然。

解:世间事,有些事总不可做绝,要留些余地,是仁善。艺事说到撇兰叶,其理一也。笔不尽,则意无穷,韵也在收束处出矣。

风晴雨露,花叶姿态,变化多矣!然一笔不合,全纸皆废,此一笔恰是第一笔。

解:花叶于风晴雨露中自有不同。风中多有动势;晴时多见静态,是和风丽日模样;雨间多下俯,多作收敛之状;露里富茁壮丰盈之情味。一笔不符合,便违自然规则,当废之再写。

写兰初患根把太散,进一步又患太紧,但宜多观察,弗离自然,是处是创造,是处是自然。

解:写兰,根把要有松有紧,能松能紧,紧处见精神团结,松处见透气虚灵,欲管领春风,不可无此手段。此关不过,不可与谈写兰。然后,创造也是自然。

排叠联比,高低齐同,老幼不分,此开花之患。

解:金农把美术字写出不同,笔笔有别而成“漆书”,是以,艺术在“变化”二字也。花有开有未开有半开,有疏有密,有聚散,有高低,又各有姿态,正侧反俯仰都有掌握,巧妙布置,则无不生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