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解密:尧、舜、禹、汤、文、武、周、等人的基本思想

发布时间:2025-05-02 23:35  浏览量:13

红楼梦第二回的原文: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侧: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侧: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

红学研究中的梦雾和难解之疑谜太多了,皇皇巨著真事隐假语存,文本包含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信息与线索,还有现实世界和神话世界的网状交织,还有无数的谶语以至于很多学者包括一流学术大师花费十几年几十年去猜谜解梦,更有的甚至为此耗费了毕生精力,其治红成果不但未在学界达成共识,甚至于还没有入门。前文论证了红楼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也是属于显隐两本书的最复杂的小说,也是成书最曲折的小说,也是百年来全世界最难懂的小说,没有之一。脂砚斋银葬起来的核心秘密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自己在末世里的生存和逃难的历史,第二就是贾府的历史原型家族举世罕有的丑闻。红楼梦用百家姓隐写关键人物的真实出身,根据百家姓的朱秦尤许分析,贾珍的原配妻子姓朱,大明王朝下贾府的公主,贾珍的妻子是晚明皇室公主,朱常洵的女儿,万历皇帝的亲孙女,脂砚斋和几位增删嫁者耗时几十年,用百万言的皇皇巨著,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巧妙隐藏了三百年的秘密。作者的人生经历匪夷所思,惊天地而泣鬼神,作为虚构的小说,它的文学性体现在文笔的鬼斧神工上,而作为真事隐假语存的文本里则包含改朝换代时期真实事件的一部家族史和一部国史。自从世界上有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以来,一直到小说这门文学艺术的最后终结,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望其项背。

其实除了猜测成千上万的谜题以外,千年来数十位伟大先贤的思想也是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以下就文本里罗列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召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人的基本思想:

崇尚道德修养,主张以德治天下,推行仁政,重视选拔贤能之人,禅让制是其重要理念,即通过推举德才兼备者实现权力的和平交接,为舜所继承。

遵循尧的“以德配天”理念,强调统治者应具备高尚品德和高尚品质,推行仁政 ,以身作则,使百姓归附。同时注重孝道和家庭伦理,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倡导明德、亲亲、止善等美德。

主张以德治国,践行仁政,强调统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关爱百姓。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推行以德配天、德主刑辅的治理理念。同时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注重农业生产,善于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

以创业之君、伐罪吊民为己任,推翻夏桀暴政,建立商朝。主张顺应天命,以德治国,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以德配天,注重民生,减轻百姓负担。

文王

秉持以德治国的理念,推行仁政,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使国力强盛。崇尚道德伦理,主张君臣之间应以礼相待,以德为先,为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武王

传承文王遗志,以武力推翻商纣暴政,建立周朝。推崇尊王攘夷,强调亲亲、尊尊的伦理观念,维护周朝统治,为周公旦的礼乐文化发展开辟道路。

周公旦

提出“以德配天”“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认为统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德治国,以刑辅之。制礼作乐,建立一整套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推动社会秩序稳定和文化繁荣。倡导“明德慎罚”,强调德治为主,刑罚为辅,注重道德教化。

召公奭

倡导以德治国,推行仁政,重视与民休息,减轻百姓负担。提出“不要求过多的财富,也不要追求过多的子嗣,只要民心归附,国家自会昌盛”的理念,强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孔子

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行仁政。倡导“德治”,强调道德感化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楷模引领百姓向善。重视礼的作用,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倡导“克己复礼”。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有教无类”,培养君子人格。

孟子

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善导民心。提出“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倡导“王道”政治,反对霸道统治,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实现社会和谐。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变。倡导“三纲五常”,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等级关系和道德规范。提出“大一统”思想,强调国家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文化上的统一。

韩愈

倡导儒家“道统”,强调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的道统传承,认为儒家道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关键。提出“性三品说”,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主张针对不同品性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倡导“文以载道”,强调文学应服务于儒家道德教化。

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主张通过“诚”来修养道德,认为“诚”是人的本性,也是道德的根本。倡导“主静”,认为人应保持内心的宁静,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程颢

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认为人应顺应天理,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提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强调仁的境界是一种超越自我、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倡导“识仁”,认为认识仁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程颐

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提出“性即理”,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回归本性。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天理。倡导“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将道德修养与知识追求相结合。

张载

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提出“气有聚散,无生灭”的观点。主张“民胞物与”,认为人类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应相互关爱和尊重。倡导“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儒家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朱熹

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提出“理一分殊”,主张万物皆有理,但具体的理又各有不同。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入探究,才能真正理解天理。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应克制私欲,回归天理,达到道德的完善。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