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公子解红楼|《红楼梦》不是《石头记》

发布时间:2025-03-08 19:02  浏览量:47

【甲戌眉批: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前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故见其妙。此赋则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

宝玉二词”,指第三回,贾宝玉的出场描写: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宝玉二词”。1、既写“贾宝玉”,又写“甄宝玉”。甄、贾宝玉,映射《石头记》的真假作者:曹頫和曹雪芹叔侄。“南北相兼互用之文”。2、写废太子允礽。照应“警幻仙姑”,映射挑起“九子夺嫡”的允祥。“作者别有深意”。

此二人”。1、指警幻仙姑和贾宝玉。映射映射遗命著书的怡亲王允祥和重著《石头记》的曹頫。2、指甄、贾宝玉。映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石头记》作者曹頫。3、指秦可卿和贾宝玉。映射李茗玉和曹頫。“妙”,射覆妙玉。映射出家后的李茗玉和曹頫。

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甲戌侧批:千古未闻之奇称,写来竟成千古未闻之奇语。故是千古未有之奇文。】不知从哪里来,如今要往哪里去?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照应第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携带”,射覆第一回,被僧道二仙和警幻仙子携入红尘,造历幻缘的“通灵宝玉”。“石头下世历劫”,映射1725年秋,江宁织造曹頫凡心偶炽,著书《飞花艳想》。这就是今本《石头记》的雏形。1727年腊月,怡亲王允祥抄家曹頫,缴获《飞花艳想》。1729年九月,允祥将书归还曹頫,遗命二次著书。1745年,曹雪芹以《飞花艳想》为蓝本,著书《红楼梦》,点石成金。1754年,《红楼梦》被焚毁,曹頫修补书稿,重著《石头记》,复还本质。故成此千古未有之奇文。

那仙姑对宝玉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甲戌侧批(蒙府、戚序夹批):与首回中甄士隐梦景一照。】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甲戌侧批(蒙府、戚序夹批):四字可畏。】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放春山遣香洞”,射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丫鬟春香。映射林红玉。“太虚幻境警幻仙姑”。1、映射遗命著书的允祥。2、射覆第二十九回,赠送贾宝玉金麒麟的“大幻仙人”“神仙”-张道士。映射著书《红楼梦》的曹雪芹。

甄士隐梦景”,作者深意:第一回,梦游太虚幻境的甄士隐,就是老年的贾宝玉。“风情月债”。“”“”,1、射覆“风月宝鉴”,映射《红楼梦》。2、射覆焚毁《红楼梦》的林红玉。

警幻仙姑道:“今忽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甲戌侧批:点题。盖作者自云所历不过红楼一梦耳。】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

忽与尔相逢”,照应第十五回,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水溶,水溶邀宝玉常去寒第谈会谈会。警幻仙姑就是北静王,均映射热衷秦可卿风情月债的允祥。“自采仙茗”、“一瓮”,射覆第四十一回,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妙玉。1、映射起死回生,出家法海寺的秦可卿。2、映射大难不死,出家栖灵寺的贾宝玉。“玄墓蟠香寺”,映射法海寺和栖灵寺。照应《梅花梦》元墓山、慈云庵、灵栖庵。“梅花”,射覆《梅花梦》。书中暗藏着秦可卿的死亡真相。

“作者云”。1、射覆贾芸,映射曹雪芹。新填《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2、射覆《甲戌凡例》,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脂砚斋深意:今本《石头记》作者是“将真事隐去”的甄士隐,即脂砚斋,而非“假语村言”的曹雪芹。

“红楼一梦耳”,射覆第十八回,《仙缘》。【庚辰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甄宝玉送玉”,映射1745年秋,贾宝玉将雏本《石头记》-《飞花艳想》赠送给侄子曹雪芹,曹雪芹以此为蓝本,开始著书《红楼梦》。1754年秋,曹雪芹完成书末《警幻情榜》,题名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完美收关。然而这年冬,该书被付之一炬。

《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射覆第一回,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新填”,射覆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十首怀古诗。映射1754年冬,林红玉焚毁《红楼梦》,贾宝玉在栖灵寺重著《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数次,题名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楼梦》和《石头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但又立意相左,主旨迥异,作者也不同。此所谓“金玉合一”、“金玉姻缘”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