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读书,修炼一颗与世界结缘的心
发布时间:2025-04-23 14:30 浏览量:52
【世界读书日】
读书,修炼一颗与世界结缘的心
导语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在今天,AI盛行,短视频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读书这件事似乎变得遥远。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聊聊读书的意义。
No.1
世事纷纷,读书以养心
读书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想除了应对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毕业生们都在抱怨,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入行的薪水越来越低了。中年的工作者则焦虑“内卷化”的工作环境和年龄危机。我想,不管这个社会现在给你什么评定,关键是你自己怎么认定自己。文化的力量,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自我明确了,那么这个世界就变得温柔了。
读书分两种,为知识的阅读走脑子,为成长的阅读走心灵。脑子和心都得用才叫真的会读书。头脑和心灵的结合叫“思”,用头脑孕育我们的理性去学习知识,用心灵滋养我们的情感去学习、成长和生活,在头脑和心灵之间有我们的人格底线,知道这一生有所不为的究竟是什么,这就叫作有所思的人生。
学问是带在自己生命里的,总有一天钱财、权力,甚至你自己的子女都会离你而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砍了你胳膊、砍了你腿都拿不走的:一是信仰,二是学问。所以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让你在苦难的时候,知道信仰和学问是刻在自己骨子里的东西。从现在开始读书,读出来一颗能够与书中世界结缘的心。
No.2
生命漫漫,读书以成长
小时候我们惊异于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长,比如学会拿起筷子,比如在纸上第一次写下一个歪七扭八的“一”字,比如去年新买的衣服今年又短了一大截,但是随着年岁渐长,很多人已经忘记了成长的滋味。阅读书籍,书本中的营养会滋养着我们再次寻回发现自身成长的喜悦。
看不同的小说,可以经历不同的世界,获得超越现实生活的体验;读理论书籍,站在那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肩膀上,锻炼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找到解决心中困惑的方法;读人物传记,通过书本,与人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在文字里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收获人生经验。
除了体验,阅读还能给自己一个古今的通道,平衡和指导着当下的生活。《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什么叫好学?孔子只说了两句话,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人不去怨天尤人,相似的错误不犯第二遍,这就是古典的智慧。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那句“君子日三省乎己”,提醒我们日常反省,第一个“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都出来做事,有职业身份,那就要问问自己,我在工作上尽忠心了吗?第二个“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放下职业身份,我们还有伦理身份,在家有亲人,出去有朋友,跟朋友的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第三句“传不习乎”,我今天有没有学习和成长呢?如果职业身份、伦理身份、自我身份,我们都守了底线——尽忠、守信、学习,这就是古典智慧对今天的帮助。
所以阅读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读世道人心来滋养自己的尊严、自由、智慧、谦卑,阅读会让我们面对世界有更好的态度。
No.3
有思有悟,让书籍内化于心
我们要如何读书呢?和大家分享两点我的心得。
第一,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在我的观念里,所谓读书,是一个延续性动词,那是一辈子的缘分,自己首先要发自内心觉得读书有趣。说起我自己的读书史,大学时,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尽可能去读一些经典。后来,我的心境慢慢起了变化,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作家,例如张承志、梁晓声等。在参加工作后,逐渐接触了一些管理方面的书。在整个读书过程中,那些好的东西就像一颗颗珍珠,直到某个时间,你会突然发现自己需要用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这条线,便是你关注自身的开始。
第二,读书要反刍,才能内化于心。很多人曾问我读书有什么秘密,其实只有一个秘密,就是我有反刍的功夫。我把自己读书的过程,称为“老牛吃草”。年轻或有空的时候,把自己懂的、不懂的书全部吞进去。当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坎坷、真正想到用的时候,就调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咀嚼之后,书籍的一部分营养可以融入我的生命。
开卷有益,在这个阅读的日子里,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终身成长。
- 上一篇:河南历史名人 八百六十三 刘几
- 下一篇:齐鲁廉政赋(以“岱青海蓝,廉铸初心”为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