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郭丹:与中学生谈读书
发布时间:2025-04-22 17:42 浏览量:33
作者简介
郭 丹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福建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曾任福建师大文学院副院长,闽南科技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主讲教授。
为什么要读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中“全民阅读”已经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人的生命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读书谋心,就是要通过读书,提高人文素质,形成高尚健全的人格,“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爱因斯坦语)。但是浮躁的社会、生活的压力,让读书已经慢慢淡出很多人的生活。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往往无暇阅读课堂以外的书。大家还是应该多读书,尤其是纸质书,因为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
读什么书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华,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从历代的典籍中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们要读原著、读名著、读经典著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看到《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经典的书,是值得仔细读的。
文艺评论家解玺璋也曾建议读书人多读经典,并且总该有些“通古今,达中外,能为世益者”的抱负。若人们拒绝阅读经典,无异于斩断了历史传承,自绝文脉。
第一,宽与专相结合。读书的宽,是指广泛地阅读。文史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人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看似无用,实乃有大用。文史哲以及地理知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具备的,这是许多老一辈的学者都提倡的。过去的学者大师,即使是理科的,文科也很好,如苏步青,古典诗词写得多好。中学生应尽量多读一些课外经典著作。
第二,由浅入深地读。大众化的影像节目引发了学习传统文化、阅读经典原著的热情。有时间,中学生可以看看电视节目中的“百家讲坛”“成语大赛”“成语英雄”,进而读《古文观止》一类比较浅显的著作,再进一步读其他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