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将是中国制造的“欧洲机遇年”
发布时间:2025-04-21 10:28 浏览量:43
——中美脱钩后,中国企业向何处突围?
欧洲要想独立,要想哄美,要想抗俄,就不可避免要重振经济,同时重振军工。而重振经济和重振军工,就意味着未来10年欧洲围绕工业生产,必然产生巨大的动力、巨大的投入和巨大的需求。只要“欧洲制造”这辆超级大车轰隆开动,无与伦比的“中国制造”就一定能从中找到重大的合作机会。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 杨光
马斯克提前“死了”
“回家抱孩子去了!”——这句中国形容职场落魄的乡间土话,居然鲜活地投射在了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的当下时分。
这不是调侃,是事实。没人再关心天上的新火箭何时回收,因为每个人都在惊悸地上的高关税何时休止——传言回归商业的马斯克三进白宫进谏而无果。于是在2025年的暮春时节,马斯克意外地没有在“主人”特朗普的疯狂关税现场站台,反而出现在和“艺人”疯狂造人的花边新闻里。我惊讶自己上一篇卷首语《马斯克已“死”》,在10天350万+读者的热情围观下,竟然印证得如此之快。这个人,确实完了。
记忆里,上一个在变局中亢奋蹦跳于政治却在权力漩涡中瞬间陨落进而只好闭门生出一窝孩子到死的人,还是康熙皇帝“死不甘心”的长子胤禔(音同“支”)。既然“权力是最好的春药”,那么反过来,春宵也就是最后的权力。一个旷世科技奇才,在政坛撞墙断腕后,最后只剩下了生物繁衍的本能,着实令人唏嘘。
一定有人不同意我的判断:虽然政坛失意,可以商场重来啊!——但是古今中外,凡是饱尝过权力诱惑的人,除了乔治·华盛顿,还没有谁能够在被“异化”之后再重新找回“本我”的。马斯克,在当过“马部长”后,不会再有心思专注火星和创新,却又无法在不配“姓赵”时染指皇冠与政治,于是他只好蛰伏回家埋头生孩子——这是天才为人类所能做的最后贡献。爱因斯坦是上面的大脑,马斯克则是下面的精子。
特朗普火线“败家”
权力,能令人抓狂。当然更包括马斯克的“主人”:特朗普。
他一手忽悠且迷惑了天才马斯克,懵懂踏上了自己的贼船,也一手忽悠且迷惑了自以为天才的自己,懵懂下不了自己的贼船。
如果说,“二进宫”的特朗普在“终止”俄乌战争中的“偏执”,是颠覆了全球的道义底线,那么他随即在“发动”关税战争中的“癫狂”,则是颠覆了全球的利益底线。世间总会有人“通透”地不关心道义,但绝没有一个人会“麻木”地不关心利益。
于是,如果说“天才”马斯克在马失前蹄下,还可以延续“繁衍子孙”的本能,那么“自以为天才”的特朗普在人神共愤下,大概率要遭遇“断子绝孙”的诅咒。这个“断子绝孙”,倒不一定是绝其家族生理的基因,而是就此断了美国国本的基因。
以下是我2016年11月5日美国大选结果出炉时的判断(括号内是2024年的增补):
“911塌两座楼,不会伤及美国的强大;金融海啸烧一笔钱,也不会伤及美国的繁荣。因为成就美国傲然于世的国本依然在,值得信任的纠错机制依然在——但是,当美国人居然(并居然第二次)莫名其妙地高票选出特朗普时,则是美国国运就此衰落的开始!因为他(及其MAGA选民),正是美国国本的掘墓人,正是美国体制的终结者。特别,是在他未来的第二个任期。因为上世纪的希特勒,在欧洲已然有了足够的前车之鉴。”
无独有偶。中国盛唐的衰落,也并非起于火光冲天的安史之乱,而是起于陶醉盛世的唐玄宗居然昏聩地相信宰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反智胡言,而彻底丢弃了唐太宗广开言路、广纳人才、胸怀“天可汗”之使命的贞观精神。一个再强大的组织,当广纳人才的路断绝,当尊重规律的人闭嘴,当营造幻觉的人当道时,肉眼可见的衰落就是必然的。
同样,美国的整体衰落,也未必是栽在未来一场热战的惨败上,而是祸起于当下主流民意已不再心怀包容,不再身担责任,不再着眼大义,不再相信常识,不再坚守文化。当蜚声世界的哈佛大学、美联储和“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加利福尼亚州,同时因为“不听招呼”而成为美国总统的眼中钉时,当联邦法官的正式判决在联邦政府看来不必执行时,当一个移民国家却热衷清理门户而高筑院墙时,美国在灵魂上就已开始由内褪色。而当这样致命的错误,还可以“一而再”地合法上演且调门更高时,这个国家从根基上,就已走上了徐徐没落的不归路。“美国掘墓人”特朗普,只说对了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忍痛放下对美国的所有幻想
可以说,美国“去美国化”的闹剧大幕,已然开启。为此,我们对于美国所有的既有认知,所有的心存幻想,所有的纠错期待,所有的逻辑推演,都要痛心疾首地就此放下。
不只是政治家,还有企业家。
也就是说,不只是因为中美关税大战(能战就能和)以及贸易脱钩(能脱就能挂),而是因为美国骨子里已然“美将不美”,并已逐步丧失其原有和固有的确定性和公信力(信一失是补不回来的),中国企业应该彻底清醒而痛苦地逐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尽管这个全球最大最强的单一市场,横竖看起来实在是离不开,放不下,舍不得。但是“断舍离”,不正是近年商学院课堂上经常飘荡的口头禅吗?
也许这就像一个你曾经朝夕相伴的挚爱之人,在意外深陷毒瘾后,尽管他短期看起来还是那个你挚爱的人,但是你必须理性地明白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你认识的挚爱之人了,你也不能再基于回忆和幻觉去爱他,因为对这个失魂的皮囊你已经爱不起了。
只有放下,才能升华。一家企业要基业长青,也必然要成功摆脱:领袖依赖,爆品依赖,技术依赖,也要摆脱政策依赖,市场依赖,和认知依赖。除了自己的价值灵魂,没有什么是一个组织离不开的。
远比我们更爱也更依赖美国的欧洲,就是如此,并将彻底如此。又何况我们呢?
西方有一句著名谚语:“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必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当我们不得不放弃对美国的依赖时,我们绝不能放弃对全球化的“依赖”。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奇迹,与其说是长期对美高额贸易顺差的结果,不如说是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结果。
纵然中国拥有令全球艳羡的内循环市场,但中国的内循环本质上依然是依靠外循环来支撑与拉动的。没有坚实的外循环,所谓内循环就会回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是因为中国已然是一个深度工业化的中国。
诚如谈到与中国的竞争时,美国官方自己承认的:“美国的对手在历史上第一次既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军事大国。”而中国经济和中国军事的基础,都是工业制造。于是,我们面临两大现实:一方面,工业价值链的底层逻辑,注定要依托于全球市场、全球协同与全球流转,我们需要自主,却不能自嗨。另一方面,我们足以满足全球需求的巨大工业产能,也注定不可能完全靠国内循环来内卷消化,况且内需依然不振。
美国和中国,与其说都离不开对方,不如说都离不开世界。
如果说拜登时期,美国试图建立和实现一个“去中国化”的全球化体系,但可惜壮志未酬遭遇了混不吝的特朗普,目前基本趋于烂尾。那么,我们就应该专注面对和强化一个“去美国化”的全球化体系。所谓“去美国化的全球化”,不是、不应也不可能是我们建立的,恰恰是美国自己“建立”的,但我们可以顺带帮助他们“实现”。
这个“实现”,中国绝不能也不必唱独角戏,而必须——拉上欧洲,一起和声合唱。既然美国浑了,欧洲醒了,从长远看,我们联欧抗美——只要战略清晰、决心足够——就可行。
抓住战略机遇,联手欧洲“战车”
欧洲终于醒了。这至关重要。
如果美国依然值得欧洲依赖,欧洲依然可以依赖美国,从而美欧依然抱团行动,那么中国和中国企业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困难,诚如前几年已然呈现出来的严峻趋势。要知道,2023年疫情刚结束时,一家德国企业会对一家已合作多年且由老板不远万里亲自前来采购的隐形冠军客户,竟然仅仅因为他“来自中国”,就断然拒绝发货。这位中国隐冠老板在德国机场与我通话时无以复加的焦虑与沮丧,言犹在耳。
好在从现在起,形势正在变化。
特朗普2.0版的“百日乱拳”,彻底打乱了全球的板板旧局,也彻底打醒了欧洲的昏昏大梦。欧洲人在2025年终于痛心明白:不能再等了。因为即便四年后美国重新选上一位正常的总统,但这位每四年就可能抽一次羊角风的老大哥,再也“靠”不住了,而只适合用来“哄”——就像我们对已经年迈的父母那样。当我们做儿女的意识到这一点的那一天、那一刻起,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永久性地改变了。欧洲同样意识到:战后80年亲密无间的欧美同盟关系,已经永远结束了。也因此,欧洲虽然不会成为美国的敌人,但新一代欧洲人将就此真正长大成人,真正独立决策,在供着哄着“老小孩”美国时,分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坚定走自己的路。
于是我们看到,欧盟和脱欧后的英国,第一次高度一致,不仅表现为对俄乌战争的果敢担当,也表现为对美欧关税战的理性独立,未来欧洲将不会再一味跟着美国反对中国。面对飘忽不定乃至歇斯底里的特朗普,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只是平和而清晰地说:欧洲将会更加“平衡”地开展中欧和美欧贸易。纵然中欧之间仍存在着诸多分歧,但比起特朗普的极不靠谱,与人为善的中国还是看起来更为靠谱的一方。而且欧洲人明白,欧洲要的是独立,而不是孤立,在疏远美国、对抗俄国的同时,还在重塑力量的欧洲需要先联手有实力、讲规则的中国,作为自己独立路上虽不同心但却同路的贸易伙伴。
何况欧洲要想独立,要想哄美,要想抗俄,就不可避免要重振经济,同时重振军工。而重振经济和重振军工,就意味着未来10年欧洲围绕工业生产,必然产生巨大的动力、巨大的投入和巨大的需求。不是吗?在8000亿欧元计划之下,奔驰和保时捷都要开始造坦克了。但已连续喝了80年下午茶的欧洲制造,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实现自给自足且物美价廉吗?不可能。因此,纵然军工的核心我们或许面临限制,但只要“欧洲制造”这辆超级大车轰隆开动,无与伦比的"中国制造"就一定能从中找到重大的合作机会。
果然,《联合早报》披露:中欧之间近日已达成共识,欧盟将取消去年为了讨好美国而对中国汽车征收高关税的政策,转而接受对中国汽车在欧洲设定不低于29万元人民币的最低售价。这意味着,欧洲要把市场份额留给自己,而把市场利润留给中国;而中国借此不仅实现了市场“走进去”的刚需,更被逼着即将实现品牌“走上去”的梦想。可以说,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因此,拜美国“不靠谱”总统所赐,欧洲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突围的重点。一位资深外交家年初曾对我中肯地讲:2025年,将是中国企业的“欧洲机遇年”——特别是:英国,德国,法国,和西班牙。这不,西班牙已踏青来了。一切,才刚刚开始。
风雨交加中的中国企业,与其坐困等死,不如抓紧赶上欧洲“战车”,行动起来!
- 上一篇:吾丘衍《学古编》之五
- 下一篇:书香满城,第十八届淄博市读书节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