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花石啥来历

发布时间:2025-04-21 01:42  浏览量:17

【禹州花石古桥(上)】

禹州花石啥来历 ‖老家许昌

文·图‖张延伟

地处禹州市西北部的花石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景色秀美,境内包括古寨、古桥、古民居等古建筑在内的人文遗迹众多,先后荣获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特色旅游名镇称号。(想看看本文作者张延伟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1.清明节里的诗意:禹州过清明有啥习俗?;2.涨知识:为啥冬至吃“饺子”?

我和老家在花石的同事在一起聊天时,不断听他们讲起上中学时经过一座老石桥以及在桥洞下面玩耍的情景,从而引起了我对这座石桥的浓厚兴趣。

后来,我抽空翻阅了清代以来的《禹州(县)志》,发现志书中记载且有据可查的、涉及花石境内的古石桥建筑至少有两座,即花石桥和望嵩桥。

这里抛开望嵩桥不提,我们暂且来说说花石和花石桥。

《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中关于“花石村”的注解如下:

花石乡(今花石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城西北21公里,颍河西岸。……

该村古名花池头。清康熙年间,街南沟深涧阻,商旅艰辛,建石桥一座,桥上砌有花纹石头一块,村得名花石头,后简称花石。清嘉庆年间筑寨,称永安寨,今存残垣。现设花南、花北两个村委会。该村地处交通要冲,昔为豫中粮食集散地,今为县(市)西北重镇之一。

清乾隆《禹州志》和同治《禹州志》均载:

花石头镇石桥,康熙二十八年,知州刘国儒建,有碑记。

民国《禹县志》载:

花石桥,城西四十五里花石头镇,清康熙二十八年知州刘国儒建,并记。

民国《禹县志》又载:

永安寨:在(钧阳里)十甲花石头。连环二寨,南寨嘉庆四年筑,北寨同治元年筑。

民国《禹县志》另载:

杨河水源出苍翠山之下庙。……又南七里过花池镇,大溪水西南来注之。大溪水源出三登山之下龙潭寺。寺中有泉一泓,砌以花石,泉水上涌流出,即大溪也。灌田十顷。东过花池镇注颍。

另外查阅清道光《禹州志》和同治《禹州志》之與图,可知“花池镇”在钧阳里十甲,西有下龙潭寺(钧阳里九甲),花池镇建有元帝庙。

由上可知此地古今名称的变迁情况,无论是“花池头”“花石头”“花池镇”及至后来的“花石村”,都指同一地方,即今花北村、花南村一带。

因西有下龙潭寺,寺内有泉,泉以花石头砌池,翻涌的泉水(大溪)东流至此,故称此地为“花池头”和“花池镇”;后在大溪上建桥,又因桥上砌有五彩石头,改称“花石头”,简称“花石”。正所谓村名和桥名均以“花石头”得名。

3月末的那个周日下午,我顺着紧临省道的“花南村”石牌坊向北进入村子不远,就看到前方约二三百米处有灰砖垒砌的寨门和红石桥栏杆,寨门上方镶嵌的镌刻有“花石”两个红色大字的石匾尤为醒目。

这座石桥是不是志书中记载的“花石桥”,寨和桥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我见路旁有位老人坐在水泥墩上悠闲地晒太阳,于是走过去和他攀谈起来。

老人叫桑林尚,今年78岁。刚一提及“花石”的话题,老人就指着牌坊北边十字路口立着的一块大石头说:“俺花石的由来就是因为那块花石头。”

下图:桑林尚老人。

我刚才从那块石头旁边路过,以为它只是被人随意摆放在那里、杂糅了褐红棕黄颜色,区别于常见的单一色调大块鹅卵石而已,并未觉得有何特异之处。

我想起志书上的记载,提出心中的疑问:“花石头原来不是在桥上吗?是后来把它移到那边去了?”

桑林尚老人摇摇头:“现在桥北头的寨门东侧还有一块这样的花石头,只是比这块小一些,不过它们都不是原来的花石头。听上辈人说,原来那块花石头可花了,日头照着它能闪闪发光,可惜后来被人偷走了。”

桑林尚老人热情地领着我走到桥上。眼前的这座独拱红石桥正对着“花石寨(永安寨)”寨门,横跨在西来河溪之上,将寨内寨外连为一体,是当地群众南来北往重要的交通要道。

老人介绍说,这座石桥最初叫“三砖桥”,是个举人(官员)捐资修建的,有三百多年历史了。早先这一代是通往登封、洛阳的官道,又是有名的粮食交易市场,一街两行都是做生意的店铺,襄(城)县、叶县等地来这儿交易的粮商特别多,所以提起三砖桥,平顶山一带的生意人大都知道它。

现在看到的石桥,拱券以下的部分是古物,桥面以上则是前几年(2017年前后)复修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垫高了不少,并且恢复了桥身上已经被损毁的石柱和封闭式护栏等。

站在桥旁俯身往下看,可以清楚看到拱券内侧全部用锻凿规整的条石垒砌而成,缝隙间充斥白色的填充物。桑林尚老人说,灌缝的白色灰浆是用白灰掺了糯米粉搅和而成的,这样桥身就更加结实稳固。

拱券上方正中位置镶嵌有红石雕龙,龙头向西,龙尾朝东,这都是原来的东西。早些年桥下水流叮当,孩提时的桑林尚经常和伙伴们骑在栩栩如生的龙头和龙尾上玩耍。因为人为损毁的缘故,石龙头部的触角没了,尾摆也残缺不全了,现在虽然看着仍略有其形,却没有以前“欲吞溪河”的磅礴气势了。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禹州花石古桥(下)”的精彩内容】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文史研究员。系《河南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消逝的风物》一书编委。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