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末期从没见到类似明朝末期收不上税的情况?
发布时间:2025-04-18 00:25 浏览量:40
问这个问题,一看就是《清史稿》都没有读过。很多答案在说清朝中期收不上税的问题,其实清朝前期就已经不行了。
早在康熙年间,每隔几年就要下令蠲免一次积欠钱粮:
时海内大定,诏用兵以来积欠钱粮悉免之。二十七年南巡,免江南积欠地丁钱粮,及屯粮芦课米麦豆杂税。三十三年,蠲免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应徵地丁银米。四十五年,免直隶、山东本年积欠钱粮,其山西、陜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各省,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银二百十二万有奇,粮十万五千石有奇,悉行蠲免。康熙给自己贴金,说是免去田赋是学汉文帝的仁政,所以经常来一次蠲免体现他体恤民情:
圣祖尝读汉文帝蠲民田租诏,叹曰:「蠲租乃古今第一仁政,穷谷荒陬,皆沾实惠。然非宫廷力崇节俭,不能行此。」故在位六十年中,屡颁恩诏,有一年蠲及数省者,一省连蠲数年者,前后蠲除之数,殆逾万万。然而事实上,康熙朝早年也常下令严格要求官员,加强收税力度:
圣祖即位,严申州县官隐匿地亩、不纳钱粮、捏报新垦之禁,更定州县催徵议叙经徵督催各官处分。然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没这个能力。最后结果就是“不肖官吏任意亏欠”:
圣祖在位六十年,政事务为宽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任意亏欠,上官亦曲相容隐,勒限追补,视为故事。世宗在储宫时,即深悉其弊。雍正“深知其弊”,要改革,那雍正就收上税了嘛,恐怕也没有,还是走上了大幅免去积欠的老路:
苏、松浮粮多于他省,诏蠲免苏州额徵银三十万,松江十五万,永著为例。江苏巡抚张楷疏言:「江苏每年额赋,除蠲免浮粮外,应实徵银三百五十万有奇。历年积欠八百八十一万有奇,计已达千二百馀万。竭小民一岁所获,势难全完。现筹徵收之法,本年新粮,责令全完,旧欠匀作十分,自明年始,年徵其一,十年而毕,每岁奏销时,另册造报。嘉定一县积欠至百四十馀万,请匀作十五分分徵,上海、昆山、常熟、华亭、宜兴、吴江、武进、娄、长洲九县皆积至四十万,应匀作十二分分徵,以纾民力。」帝深纳之。到了乾隆年间还是一样,虽然也想过办法补救,想过要严格相关制度,然而并没有用,依然该欠的都欠着,等隔几年下诏蠲免一次就行:
十二年,大学士讷亲等议江苏钱粮拖欠至二百馀万,不免吏役侵蚀,酌定自首减免之条。复谕黄廷桂等厘剔江苏催徵诸弊。各省积欠钱粮,岁终奏报,然必待次岁五月奏销,方能定完欠实数。谕:「嗣后各省每年完欠钱粮,随奏销时核实具奏,毋庸循岁终奏闻之例。」二十二年,免江南乾隆十年以前积欠漕项银米地价耗羡。康乾时期,皇帝屡次下江南,每下一次江南就要免一次沿途税赋,“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用兵,辄蠲其田赋”。乾隆晚年,禅让之前又免了一次天下税赋:
六十年,普免各省积欠,及因灾缓带银千五百五十馀万两、粮三百八十馀万石,其奉天、山西、四川、湖南、广西、贵州六省向无积欠,免下年正赋十之二。这一看才知道,就只有六个省没有长期积欠税收。说到底,清朝的社会控制力,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当然是有一定极限的,不可能想做什么都做得到。只是清朝皇帝比较会给自己贴金,说我学古代仁君,主动蠲免的,可不是收不上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