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真|《书养》
发布时间:2025-04-17 21:30 浏览量:35
《书养》
作者 信 真
春日的午后,阳光斜斜漫过窗棂,在藤椅上投下一片斑驳的光网。我翻出那本夹着玉兰花瓣的《陶庵梦忆》,纸页间浮动的墨香忽然勾连起三十年光阴,像老茶在沸水中舒展,那些被书籍浸润的岁月,原是这般静悄悄地养着人。
少年时读书,总带着些功利的急躁。课桌上堆着《古文观止》,心里却念着考试要背的段落;借同学的《红楼梦》,只匆匆翻到黛玉葬花便跳过去,嫌那些诗词耽搁了宝黛吵架的热闹。真正让我停下脚步的,是某个蝉鸣刺耳的暑假。在旧书店的角落,我摸到一本布面精装的《飞鸟集》,封面已泛黄,却在翻开时撞见郑振铎译笔里的星光:“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那时不懂泰戈尔的哲思,只觉得每个字都像沾着晨露的花瓣,轻轻落在少年荒芜的心上——原来文字可以这般温柔,不必急着追赶故事,光是静静读着,便有清润的气息漫过胸腔。
中年的书,是深夜案头的一盏灯。那年冬夜,加班后的疲惫像块浸透的棉絮,随手翻开《苏东坡传》,却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词句里忽然怔住。办公室的白炽灯太亮,却照不透心里的焦虑,而千年前的月光,却能穿过历史的雾霭,轻轻抚过现代人紧绷的神经。读《世说新语》里嵇康“广陵散于今绝矣”的从容,读《聊斋》里鬼狐故事中的至情至性,那些泛黄纸页上的人生,渐渐让我懂得:生活的褶皱里,总藏着比得失更珍贵的韵致。有次在医院陪护,候诊时翻开随身携带的《汪曾祺散文集》,读到“世间最为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竟在消毒水的气味里,品出了走廊尽头那盆绿萝的生机——书养人,原是让我们在粗粝的日子里,守住心里的那点温润。
近来愈发觉得,书是越老越醇的老友。晨练归来,泡一盏茶坐在阳台,读《陶庵梦忆》里的旧时光:“雪夜烹茶,得一知己,可抵十年尘梦。”张岱的痴,让我想起年轻时读不懂的“无用之美”,如今却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些曾被忽略的闲笔,原是岁月留给生命的留白。读《论语》不再执着于注解,却在“暮春者,春服既成”的对话里,听见孔子对生活的温柔;读《庄子》的“虚室生白”,忽然懂得老年并非生命的尾声,而是心灵归处的开始。书养人,养的是历经世事仍能清澈的眼睛,是看过繁华后依然愿意为一片落叶驻足的心境。
合上书时,玉兰花瓣的影子落在膝头,像一枚时光的邮戳。这些年读过的书,早已不是书架上整齐的陈列,而是融进血脉的养分:失意时,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振翅的风;迷茫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归航的灯;孤独时,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是穿越时空的懂得。它们让我在柴米油盐中守住诗意,在人情往来中保持真诚,在岁月流逝里看见永恒。
窗外的玉兰开得正好,花瓣落在旧书上,恍若古今的重逢。原来最好的滋养,从来不是刻意的滋补,而是像书这样的存在:它不声不响,却在漫长的岁月里,把粗糙的灵魂磨得温润,把浑浊的目光洗得澄明,让每个靠近它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信真,1953年生。1973年入伍。历任北京军区党委秘书、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区政治部秘书长,某甲种师政委,石家庄警备区政委。从部队退休后,放弃京城优越生活,回乡创业十年,组织退役军人、军烈属、困难户成立了天津龙鑫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办了有机生态果园,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2024年,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爱好文学写作,有多部(篇)作品出版、发表,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