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释《孟子》第二十四

发布时间:2025-04-10 14:24  浏览量:26

下一篇(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尽心上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原文】

孟子曰:“易其田畴①,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 或礼,财不叮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 大,无弗与者,至足矣②。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 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注释】

①易其田畴:易,治,耕种;田畴,田地。②矣:这里的用法同 “也”

【译文】

孟子说:“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老百姓富足。饮食有 一定时候,费用有一定节制,财物便用之不尽。老百姓离开了水 与火就不能够生活,可是,当有人黄昏夜晚敲别人的门求水与火 时,没有不给与的。为什么呢?因为水火都很充足。圣人治理天 下,使百姓的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粮食像水与火一样充足了. 老百姓哪有不仁慈的呢?”

【读解】

这一段与孔子“先富后教”,以及孟子自己在《滕文公上》里 论述“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思想是相通的,而与《大学》所论 “德本财末”,孔子所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以及孟子自己所论“以义治国,何必言利”(《粱惠王上》的观 点则有些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反映出儒家学说在政治和经 济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先富后教”、“有恒产者有恒心”和这里 所说的“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都表现了儒学抓经济基 础的一方面,而“德本财末”、“放于利而行,多怨”,以及“何必 言利”的观点则表现了儒学重政治,重教化的一方面。孔子也罢, 孟子也罢,儒家先贤们的确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侧重和说法。所以,我们可以把以“德本财末”和“先富后 教”为代表性说法的两种思想看作是儒学在治国问题上的一对矛 盾对立范畴。至于这一对矛盾对立的范畴是否得到过“统一”的 解决,从理论上看,儒家的先贤们似乎没有作过这方面的专门论 述,而我们的感觉,他们总的倾向上还是更偏重于政治,偏重于 教化方面的。从实践上看,在不同的时代,不用的社会时期内,情 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政治与经济作为对立统一而又相辅相 成的两极,对它们的不同侧重似乎贯穿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 个阶段。直到今天,我们不也还在探讨这个问题吗?从“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而又要“谈政治”,使我们感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的确是我们怎么也摆脱不了的一对矛盾对立而又应该得到统一的 施。至于怎样来使它们得到统一,则是一个非常复杂、因而不 是我们这里可以置一辞的问题了。

当然,从这一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孟至少不是空谈 “礼义兴邦”的迂夫子罢,虽然后世不知出了多少迂腐的儒生!

下一篇(观于海者难为水)

尽心上

观于海者难为水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①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 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厂工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 有明,容光②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 也,不成章③不达。”

【注释】

①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②容光:指能够容纳光线的 小缝隙。③成章:《说文》解释:“乐竟为一章。”由此引申,指事物达到 一定阶段或有一定规模。

【译文】

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 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 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 了。观看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看它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 有光辉,不放过每条小缝隙;流水有规律,不把坑坑洼洼填满不 向前流;君子立志于道,不到一定的程度不能通达。”

【读解】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另一方面,基础要扎实, 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 的升华。

登山如此,观水也如此。所以有“观于海者难为水”一说。既然大海都看过了,其它小河小沟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

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境界就是 这样一步一步提高的。

由此看来,我们还真不能小看了“游山玩水”的积极意义哩。 关键是看你怎么“游”,怎么“玩”。如果像报载某旅游局长所说: “现在旅游,不过是把麻将桌换个地方。”游山玩水都是打麻将,那 当然是极端腐败,极端没意思的了。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能够 “登山”则“小鲁”,“小天下”;“观海”则“难为水”,思想境界 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华,那也就“不虚此行”,即便是“公费” 也总算有一定收获了罢。这是擦边的话了。回到本题,既然“在 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观于海者难为水”,那么,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 登泰山,现水就要观海水,做学问就要做于圣人之门。这就拓 展胸襟,升华境界的道理。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

另一方面,“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因为,光有本,水有源. 太阳和月亮的光辉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容纳光线的小缝隙,流水 不放过任何一个坑坑洼洼。那么,我们做学问,立志于道呢?也 同样应该不马虎,不敷衍,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因为,与“日 月有明,容先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样的道理,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既然如此,我们怎能不打好基 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呢?

总起来说,这是一段激励人立志向学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绝妙 好文,深富哲理,值得我们把它当作座右铭来读。

下一篇(为谁辛苦为谁忙)

尽心上

为谁辛苦为谁忙

【原文】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蹠②之徒也。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③间也。”

【注释】

①孳孳(ZT):同“孜孜”,勤勉不懈。②腑(Zhi):通常作“跖”,相 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③间(jian):区 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读解】

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

这些都是现代人常常听到,而自己也常常发出的感叹,几近于口头禅了。

同样的,我们也爱问同事和朋友:“这几天忙什么?”

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时时处处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虽然“鸡鸣而起”往往已被“睡懒觉”取而代之,但“三更不寐”不也 同样是“孳孳”而为的吗?

还是那句话:“忙什么?为什么?”

处于连“君子也要言利”的时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老夫子关于“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了“盗蹠”满街走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 盗了吗?

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番的。虽然我们不同意“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 呢?

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右铭来读。

下一篇(举一废百,贼道也)

尽心上

举一废百,贼道也

【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②,摩顶放踵③利天下,为之。子莫④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①杨子: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 则代都很流行。他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 别人。他没有留下著作,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 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②墨子兼爱:墨子 (约前468一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③摩顶放(fang)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形容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价格体伤。放,到,到。④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本来是不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读解】

这是孟子对杨朱和墨翟学派非常著名的一段评论,至今仍然是对杨墨的权威性论断。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所以对他关于杨墨的评论不予深说,而是侧重于他对子莫的看法。

子莫执中。

照理说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应该受到大加赞扬。事实上,孟子也的确说了“执中为近之”,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执中无权, 独执一也。”这就出了问题。这里的“权”是指“权变”,通权达 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是“执两用中”(《中庸》)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 道了。因此,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一”就有问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其结果是“贼道”。 “贼”在这里作动词,指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所损害。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执一”之道,因此,“为其贼道也”,是孟子所反对的。

可见,这一章从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孟子主张“执中”而变通的思想主张。对我们来说,既有学术史的价值,又有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下一篇(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尽心上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读解】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来,缺 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别无良方,只要使心灵经常吸收养份,就像我们平时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测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价一样。这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以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甚至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开禁,读书人如饥似渴,而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而一古脑儿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叔本华,明天是弗洛依德,后天又是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是很有点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味道吗?

所以,心灵的修养也和身体的营养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担苗助长,也不能使之饥饿干渴而缺乏养价。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良性发育,茁壮成长,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

下一篇(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尽心上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辟①若掘井,掘井九轫②而不及泉,犹为弃井 也。”

【译文】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 然只是一口废井。”’

【读解】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为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是废井一口。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孔子最赞赏的,则是弟子颜渊的精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 其止也。”(同上)见其进而未见其止,当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 功亏一贯”,不会因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了。

所以,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是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进取精神。这也算是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一种风范吧,时至今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