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讲解《孟子》告子上 ⑮-⑯ 修其天爵 人爵从之

发布时间:2025-03-26 03:21  浏览量:6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此天之所与我者”,说这个是老天给我的,老天给了我们什么呀,给了我们心,给了我们可以思考的能力,这是人所独有的东西。

或许动物也有,对吧,你说小狗也思考,那动物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孩子,它也有自己的想法,说你看我们上动物园,我也能看到动物能有思考的,但是那些思考照比人类来讲,要小的多,小浅显得多。

人类的思考更广博,更深刻,更系统,更健全,所以才叫人是万物之灵,因为他可以思的东西是更加广泛的,这是老天给我的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懂得用,而不是把它丢掉。

我们之前学习过,如果人丢掉了良心,丢掉了仁义礼智,近禽兽矣,那跟禽兽还有什么区别,如果人的心,人的思考,不能让自己回到仁义和道德上,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我眼睛的欲望,耳朵的欲望,嘴巴的欲望,身体的欲望,你看这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吗?所以叫近禽兽矣,这是老天赋予给我们的东西,我们要懂得珍惜它。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我们的心是可以思考的,所以要先立其大者,要立在什么,大的上面,大的仁义上面,这个时候小者就不能夺取,不能替代呀。

你看我们的心在思考什么很重要,如果思考的都是自私自利,都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变成了小者,从其小体。如果一个人的心,思考的都是仁义道德,都是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德行,这叫立其大者。

当我们立住这个大的时候,那些小的欲望,自私自利,就没有办法来夺取我们心,夺取我们思考的位置,所以说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的,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认知,最后就导致了不同的行为。

“此为大人而已矣”,如此就变成了一个大人,变成了一个君子,变成了一个有仁义的大人。

我们来回顾这个段话,公都子问,同样是人,有的是成为大人,有的是成为小人,何也?什么道理,孟子说因为选择不同,从其大体,就是大人,从其小体,就是小人。公都子又问了,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从其大体,有人从其小体呢?

那孟子又说了,那小体是什么?满足自己的感官的欲望,耳目是不能思的,容易被外物所蒙蔽,一旦物交物的时候,就会被吸引走,会被牵引的,但是心是可以思考的,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什么东西思可以得之,就是内在的仁义,德行,良心,这些东西只要你思考,就可以得,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义,义也马上就来到。

所以,当我们的心是思考这些仁义的,可以得到这些仁义的,这就叫从其大。也就是从其大体和从其小体的根本在于心,心所思考的东西不一样,如果懂得思考仁义道德,自然会从大体,如果只是思考自己感官的欲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叫从其小体。

老天给了我们心,给了我们思考,这个时候我们要先立乎其大者,这个时候小者则不能夺也,这个就叫大人,也叫识大体的人,从大体的人,就变成了君子之风。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孟子说了,有天给的爵位,有人给的爵位,这个话很妙,妙在哪里呢?我们只能看到人给的爵位,但是看不到天给的爵位。

春秋和战国时期,有不同的爵位,公、侯、伯、子、男,再往下还有卿大夫,还有大夫,这些都可以称得上叫爵位,就是有不同的爵位,不同的等级,不同的俸禄,这是谁给的?人给的。

我们再来看,到现在没有了这些爵位,但是,实则它还存在着,比如说有的人官做得大,那即使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有官大官小,那有的人生意做的更大,有的人更有钱,有的人平民百姓,没有官职,有的人在公司基层员工,还有的人没有钱,你看这些是不是爵位,都是啊。那这些是谁给的爵位,人给的,是人的定义,人在不停地去区别,在区分,这个人官大,这个人官小,这个人是领导,这个人是员工,这个人有钱,这个人没钱,都是人给的爵位。

孟子还告诉我们一个“天爵也”,天也是有等级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人的等级我们知道了,身份、地位、金钱、能力,外在物质对吧,通常是用这些来分的,那我们看天爵是用什么来分的。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那天的爵位按什么分的,仁义,忠信,有仁的,有义的,仁是心,有没有仁心;义是行为,有没有做义行,帮助他人的事情。忠信,做事情是否是忠诚的,是否可以一心一意的,这个人有没有诚信,有没有信誉,信不信道,这都是啊。

还有“乐善不倦”,有了仁义忠信,还有具体的行为,叫乐善不倦,乐于去做善事,并且不倦,什么叫不倦?说你做了一个善事,别人没有给你回馈,这个时候你就觉得人不该帮,你看这就叫倦了,倦怠了。

不倦是什么?无论对方有没有回馈,无论他是什么样的想法,无论他认不认同我,感不感激我,都不影响我去乐善,并且从不厌倦,此天爵也,这是天给的爵位。

在天那里是如何看一个人好和不好的,跟你官职多大,有没有钱,有没有能力,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人的评判等级,那天的等级是什么?看你的仁义忠信,看你有没有乐善不倦。

这两句话,一内一外,仁义忠信,是一个人内在拥有的品格,乐善不倦,是你有没有去做具体的行为,有没有去乐于做善事,并且不厌倦,你内在的品格越好,做的帮助别人的善行越多,此天爵也,那么你在天道那里,所获得的爵位就变得更高。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说公、侯、伯、子、男、卿大夫,还有大夫,这叫人爵也,这是人给的爵位,人给的俸禄,人给的地位。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说古时候的人修天爵,人爵自然就得到了,不用去追。古人修什么,八个字,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最后人爵从之,就是你在人世间,人们所看到的这些爵位,俸禄和等级,自然而然都可以得到,不用去追。

所以我们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你可以爱财,但是你不要追财,你只要修天爵,而人爵从之,是不是自己就来了。

一个人懂得修仁义,懂得修忠信,懂得去乐善不倦,所有的东西都不用追逐,是天追着给你,这就是修天爵,而人爵从之,自然就跟从你。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要是什么?就是我要,我追求,我想得到,这是有目的性的,今天的人也在修什么?仁义忠信,也在乐善不倦。

但是注意了,他是为了得到人爵,是有目的性的,那这个就叫假仁假义,说你看别人喜欢仁义的人,那我也把自己变成有仁义的样子,但是我追求的实则是什么,是人爵,这个时候带着目的性的,那接下来会出什么问题呢?

“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因为是有目的性的,一旦得到了人爵,得到了外在的这些东西,会怎么样,那个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就放弃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糊涂了。

“终亦必亡而已矣”,最后都会消亡的,什么消亡,你得到的一切,得到的人爵,最后都会消亡的。

那我们看这段话,孟子把古今之人,做了一个对比,说古时候的人,修天爵,没有什么目的性,而人爵自然从之,可是今之人呢?修天爵是有目的性的,为了追求那个人爵,一旦得到这些东西,就把仁义忠信,把乐善不倦又放弃了,说这样的人实在是糊涂透顶,太糊涂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必亡啊,连得到的人爵,得到的一切都会消散掉的。

这段话总结其来很简单,一个是天爵,一个是人爵,人爵是人给的,是人在世间的恒定标准,而天爵是天给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天道,只要修其天爵,人爵从之,自然就来了。

如何修天爵呢?八个字,仁义忠信,作为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内在的品格;乐善不倦,作为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准则,我按照这个准则去做事情,这个就是天所给的爵位,也就是这八个字做得越好,天给的爵位就越高,天给的爵位越高,人爵从之,那么你在人世间得到的一切,自然就会变多,而不用去追逐什么。

我们只是让自己的仁义忠信变得更多,让自己的行为乐善不倦,其他的事情自有天道的规律,来安排这一切,用不着我们自己去追,一旦去追,我们就变成了欲望,我们就会被欲望所蒙蔽,所以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