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关键能力培养小议

发布时间:2025-04-02 12:09  浏览量:8

【人文主题】高中语文必修二上,第七单元自然情怀中,《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等,这些篇目,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以下关键能力目标:

①阅读古今散文,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理解哲理、注重审美。

②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和品位。

以下是结合指定篇目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案例形式呈现:

一、培养散文阅读方法能力

1. 分析手法:《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通感手法:赏析"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与听觉转换,构建诗意空间。

比喻体系:组织学生绘制"荷叶→舞裙、荷花→明珠/星星、荷香→歌声"的比喻图谱,理解朱自清如何构建荷塘意象群。

2. 体会情感:《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对比阅读:对比南国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与北国秋"清、静、悲凉",制作情感温度计图示。

细节品读:聚焦"扫帚的丝纹"等北平特有秋景,体会郁达夫对文化记忆的眷恋,开展"老物件里的乡愁"写作活动。

3. 品味语言:《赤壁赋》教学案例

骈散结合:分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工整对仗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散句交融,组织文言朗诵比赛。

虚实相生:探讨"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虚实转换,绘制月光水色虚实交织的意境图。

4. 理解哲理:《我与地坛》教学案例

象征解读:解析"祭坛石门中的落日"象征生命轮回,组织"地坛物语"研讨会,探讨古柏、蜂儿等意象的哲学意味。

生死对话:对比母亲"艰难的命运"与地坛"荒芜不衰败",开展"生命韧性"主题征文。

5. 注重审美:《登泰山记》教学案例

时空审美:绘制泰山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正赤如丹"的色谱演变图。

意境重构:通过"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白描手法,开展水墨画创作活动。

二、提升自然审美与人生思考能力

1. 观察角度训练

定点观察:仿《荷塘月色》绘制"观察者移动轨迹图",标注"出家门-踱小路-赏荷塘-忆江南"的空间转换。

时序观察:对照《登泰山记》设计"泰山三日科考日志",记录不同时辰的云雾变化。

2. 表现手法探究

文化投射:分析《故都的秋》中"陶然亭的芦花"等文化符号,开展"城市文化地标"摄影配文活动。

主客互化:解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的物我关系,创作"自然物自述"想象作文。

3. 人生思考升华

困境对话:结合《我与地坛》设计"与古树对话"情境写作,模仿史铁生的物我交流方式。

宇宙意识:组织《赤壁赋》哲学研讨会,探讨"逝者如斯"与"物我无尽"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实施建议

1. 比较阅读:横向对比郁达夫"秋蝉"与朱自清"蝉声",分析作家个性对景物感知的影响。

2. 跨界融合:将《赤壁赋》山水意境与宋代山水画并置鉴赏,理解"诗画同源"的审美传统。

3. 生活迁移:开展"校园二十四节气"观察计划,要求运用课文学到的描写手法记录自然变化。

通过这种立体化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分析-体会-品味-理解-审美"的散文阅读方法闭环,更能建立从自然观察到生命思考的深层认知结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