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如其来,“头顶大事”何解?

发布时间:2024-08-19 03:58  浏览量:33

“入秋后,不仅树叶会落,头发也会掉。”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一个话题让不少人心头一颤。真是这样吗?

枕头上、沙发上、地板上,家里很多地方的头发在变多,唯独头顶上的头发在减少;每天绑头发的皮绳,从绕两圈变成了绕三圈;洗澡时,卫生间下水道又堵了,一看竟又是因为一绺头发……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秦昊饰演的张东升被脱发困扰

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已超2.5亿,其中女性占36%,男性占64%,且脱发低龄化趋势明显。#第一批00后已经掉头发了##90后开始植发#等频频登上热搜。“秃如其来”“令人头秃”等,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村上春树说:“若是耳朵整个少了一只,大家自会同情,不至于当面奚落。然而脱发这玩意儿毕竟不伴随具体的痛感,几乎没有人真正动恻隐之心。”这话虽属戏谑,但脱发带来的形象困扰、社交尴尬和职场忧虑,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病。

8月18日是“全国护发日”。这件“头顶大事”,到底该怎么解?

头发,从生理学上看,它只能起到轻微保护头部、辅助汗液蒸发等作用,似乎“不算个事”。然而,自古以来,头发都被当成一件大事,脱发焦虑也如影随形。

古诗《春望》示意图,展现了杜甫头发的“白”与“少” 图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个纠缠千年的烦恼。很多古人深受脱发困扰,有的把内心的煎熬,写成了千古名句。比如,杜甫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四十多岁的他,头发少到连簪子都快戴不住了;白居易说,“沐稀发苦落,一沐仍半秃”,因为怕脱发,他平时都不大敢洗澡,一洗就会掉许多头发;苏轼说,“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感慨自己的头发都少到可以数得过来了。

古人也一直都在想办法。比如,先秦典籍中就有“髢”“髪”字,说明当时就有假发。《黄帝内经》写到了“发堕”“发落”“毛发残”。东晋医书中有了“发秃”的说法。到宋朝时,出现了“脱发”一词。而清朝医书明确将“脱发”作为一种病症,沿用至今。

一场不断蔓延的焦虑。如今,脱发焦虑不仅仍然存在,还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网上,脱发的梗,已经被很多年轻人“玩坏了”——“小时候我们都唱‘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真正长大后才发现,大人没有头发”“疯狂掉头发的我,总是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一根蒲公英”“头发消失得比爱情还快”……人们通过“自黑”、调侃来宣泄情绪,自我减压。在豆瓣“秃顶会小组”,两万多个组员分享着自己脱发的扎心经历。在小红书上,与“脱发”相关的笔记超过了100万篇。

吴彦祖此前在微博自嘲脱发

脱发引发如此广泛共鸣和关注,折射的是越来越普遍化的外貌和健康焦虑。一项调查显示,当前脱发人群以20到40岁之间为主,其中超半数在30岁之前出现首次脱发。另一项对全国64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超五成大学生有脱发困扰。

脱发,已经从个人的生理性困境,变成了社会的群体性难题。

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脱发焦虑呢?

社会规训的“内化”。自古以来,头发都不只是头发,而是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在儒家思想中,保护头发是孝道的体现。《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时,在古代制度层面,发型、发式也往往与年龄、身份等紧密相连。比如,在中原地区生活的人们不能随便剃光头,因为髡首(剃头)是一种刑罚。唐朝还曾出台法律,个人擅自髡发,将被判服一年半劳役。这也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电影《少林足球》剧照

在现代社会,人们早已明白头发与孝道无关。个人的发型、发式,也完全可以自己说了算。但主流审美仍然是要有“一头茂密的黑发”,很多人早已习惯以此要求自己,一旦脱发就“乱了节奏”。

比如,作家贾平凹说:“一秃顶,脑袋上的风水就变了,别人看我不是先前的我,我也怯了交际活动。世界日趋沙漠化,沙漠化到我的头上了,我感到非常自卑。从那时起,我开始仇恨狮子,喜欢起了帽子。”

网络时代的“围观”。脱发焦虑蔓延,跟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密切关系。一方面,随时随地都能拍照,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形象。特别是当自拍时,额头在镜头下更为显眼。另一方面,社交平台放大了脱发群体的声音。在算法推荐下,个人容易被困入“信息茧房”,每天看到的内容大都与脱发有关,进一步加剧焦虑。

消费主义的“陷阱”。消费文化的公式是“青春=美貌=健康”。而在消费主义推波助澜下,头发俨然成了人的“第二张脸”,脱发也成为“老、丑、油腻”的代名词,变成了一件“很严重的事”,影响了不少人的社交、婚恋等。而在那些渲染脱发焦虑的文章后面,往往都附带着防脱发产品或植发广告。

很多年轻人专门去养发馆做头发护理 韩星 摄

目前,整个防脱发产业链,包括洗发水、按摩仪、药水以及假发、植发等,市场规模近千亿元。一台植发手术动辄数万元,有人甚至为此花费数十万元……真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关于脱发,鲁迅看得透彻,他在短篇小说《头发的故事》中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在今天,如何才能告别脱发焦虑呢?

“别一看掉头发,就先焦虑上”。其实,脱发分为正常脱发和病理性脱发。每个人大约有10万根头发,每一根都有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旧头发掉落,新头发生长,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来说,人每天都会自然脱落50根到100根头发。

男性“雄秃”可以分为7级12型脱发

掉头发也跟季节有关。研究表明,头发在秋季往往更多经历“休止期”,然后脱落。原因是随着日照减少、温度变化,人体的激素分泌发生波动,从而影响毛囊生长。所以,只要掉头发的数量在正常阈值内,就不必太担心。

“行动要趁早,步子也得迈对”。遏制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准病灶。在病理性脱发中,最常见的是雄激素性秃发,简称“雄秃”。雄激素中的二氢睾酮升高,会攻击健康毛囊,使毛囊萎缩,最终闭合,再也长不出头发。在我国,每5个成年男性中约有1个雄秃患者,每20个成年女性中约有1个雄秃患者。而导致雄秃的首要因素是遗传。所以,有的人看似“秃如其来”,实则“命中注定”。

此外,因饮食不健康、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体重过重等引起代谢紊乱,都可能导致病理性脱发。一旦出现脱发问题,就应及早就医,对症下药。

“秃不秃头,不影响爱与被爱”。脱发容易陷入一个“死循环”,因脱发而焦虑,而焦虑又加剧脱发。事实上,只要确诊脱发,“命运齿轮开始转动”,就很可能要终身与之“搏斗”。必须调整好心态,争取做到“吃好睡好心情好”。有网友分享经验,说自己放松心情、调整生活方式后,“又重新长回了头发”。

脱发的杰森·斯坦森主演了一系列硬汉电影

在期待“奇迹”的同时,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方式。比如,戴假发、植发、做锡纸烫和羊毛卷,甚至剃光头……而无论选哪一种,最重要的仍然是,在自己内心深处与脱发“和解”。

那些幸运拥有“傲人发际线”的人,也请放下对脱发群体的傲慢与偏见。要知道,随着年龄增长,有些东西可能成为“回旋镖”,最终落到自己头上。

所以,即便脱发了,也别被脱发所困。或许可以像电影里的某些“硬汉”一样,“他变秃了,也变强了”。对脱发焦虑说bye-bye,生活还有另一片天。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