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解密:末世王孙贾宝玉(脂砚斋)曾经流亡扬州

发布时间:2025-04-09 19:43  浏览量:9

泛龙舟隋· 杨广

《唐书》乐志曰:泛龙舟。隋炀帝江都宫作。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前文林黛玉确确实实不是林如海的女儿,而是江南甄府的二姑娘,因此贾琏护送林黛玉去扬州其实是一个假故事,苏州和扬州都是南方地区,南方的九月初三还是如同春天一样,用不着带毛衣过去,而王熙凤询问昭儿的几句话更加关键。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这里的别人当然指的是非林如海家里的人,而是为贾宝玉在外地寻找避难所的人,而且地位和实力非同一般,因此昭儿说完才连忙退去。

其实前面的贾敏死亡,贾府派贾琏也是谎言。想想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敬和贾政最喜欢的小妹妹,贾敏死亡荣国府没有去一个至亲前去吊唁,却只派了宁国府的贾琏前去实在是不正常。冷子兴口中的林如海: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戌侧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戌眉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

红楼梦文本小说第二回由贾雨村到维扬林黛玉家中担任教师引出了林如海,林如海在扬州担任巡盐御史。表面故事里出生于姑苏的林黛玉从扬州古运河登舟,被贾雨村送至京都贾府。扬州出现在第二回、第十四回两个回目中。还有第十九回,宝玉给黛玉虚构了一个发生在扬州黛子山林洞里耗子精的故事。

这里的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甲戌在这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这里的香字很重要。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这句是真话。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这句其实是假话,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自然没有其他子女。这里的生得一女,其实指的是贾敏在活着的时候得了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其实是江南甄府的二女儿林黛玉。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作者笑话的,自然是那些不同笔墨却沽名钓誉之人。

古扬州有众多名胜古迹,文本通过薛宝琴写的《广陵怀古》,写出了隋炀帝与广陵的关系。小说涉及扬州的历史名人有一位秦少游。秦可卿房中挂了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秦太虚是江苏扬州高邮人,北宋著名词人。

末世王孙贾宝玉在贾府抄家后流亡扬州,也是有扬州方言证实的。红楼梦中确实存在一些扬州方言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风格,还为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地方色彩。以下是扬州方言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词汇方面:

“吃茶”:这是扬州方言中常用的词汇,表示“喝茶”。

“与我不相干”:这种表达在扬州话中也很常见。

“巴巴的从家里送出来”:这里的“巴巴的”是扬州方言,表示急切或匆忙的样子。

“不敢则声”:意思是不敢出声,也是扬州方言。

“说梯己话”:意思是说心里话。

“多早晚回来”:意思是何时回来。

“写得这门好”:意思是写得这么好。

“会待人倒不拿大”:意思是会待人接物而不摆架子。

“很会嚼舌头”:意思是喜欢说闲话。

“承你之情”:意思是感谢你的情谊。

语音方面:

“二”读作“爱”:史湘云把“二哥哥”说成“爱哥哥”,这是因为扬州话中“二”读作a,接近“爱”音。

“牛”和“刘”同音:在扬州话中,n和l相混,“牛”和“刘”是同音字。

“不得”作状语:如“哭不得,笑不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常见,而扬州方言很好地保留了这种语法习惯。

人物语言: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表面故事里的林黛玉虽原籍苏州,但一样是表面假故事林如海担任巡盐御史时,衙门在扬州,因此她从小在扬州长大,满口扬州腔调。她的诗作也多用扬州话押韵,如《葬花吟》中的“侬今葬花人笑痴”,只有用扬州话读才有韵味。除了林黛玉,刘姥姥的语言中也带有扬州方言的痕迹,如“没得”等。

扬州方言的融入使红楼梦的语言更加生动、贴近生活,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通过使用扬州方言,脂砚斋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操着不同地域方言等人物的形象,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感。扬州方言的使用反映了脂砚斋对扬州地区的熟悉,也体现了红楼梦中丰富的文化背景。红楼梦中的扬州方言不仅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语言魅力,还为研究脂砚斋的创作背景和人物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又为贾宝玉在扬州的流浪提供了语言学的证据。

注:本文参考部分专业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