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幽默大师过招:五个回合,苏轼只能赢一回
发布时间:2025-04-08 16:00 浏览量:7
01 文坛双璧来相会
北宋元丰年间,金山寺的香火缭绕,一位高僧正与来访的苏东坡品茗论道。佛印禅师剥着青橘笑道:"老衲斋房新得洞庭金橘,味胜往年。"苏轼放下茶盏揶揄道:"禅师当心,这橘肉若沾了素袍,怕要改称'赤衣罗汉'了。"
这对特殊组合乃天作之合。彼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余波震荡,苏轼因"乌台诗案"初贬黄州,而佛印早已看破官场沉浮,十三岁出家修行的他,深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机。据《冷斋夜话》记载,两人初遇于镇江,佛印一席"官场如棋局,何不入空门"的机锋,换来苏轼"君着袈裟亦未脱俗"的妙答,就此结下一世因缘。
苏轼和佛印禅师是一生的知己 网络图片
元丰五年冬月,黄州东坡堂的炊烟刚熄,苏轼携新酿蜜酒造访金山寺。佛印见故人至,匆忙将烹好的鲳鱼藏入诵经铜磬。未等僧人整理衣袍,苏轼已掀帘而至。
"尝闻贵刹梵音清越,今日欲求教'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
佛印整肃面容朗声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妙哉!"苏轼击掌大笑:"既是磬(庆)有鱼(余),何不布施贫士?"
火炉旁,两人就着铜磬分鱼佐酒,佛印摇头叹道:"子瞻眼毒,连法器都躲不过。"
这出"闻香识鱼"的掌故,后为王灼《碧鸡漫志》所录,至今镇江金山寺法堂铜磬犹存。
苏轼 网络图片
半月后苏轼还席。长江鳊鱼才蒸得八分熟,书童忽报佛印到访。苏轼急取《陶渊明集》覆于鱼盘,搁置书阁顶层。
佛印迈过门槛便抬首轻笑:"敢问'蘇'字写法?"
苏轼捻须道:"鱼跃禾尖,草色青青。"
"鱼可移乎?"
"左禾右鱼皆是正体。"
"鱼置草上如何?"
"断无此理!"
佛印拍案而笑:"既知鱼不上草,速取架顶鳞鲜!"
这段"调书袋鱼"的逸事,与米芾论书、黄庭坚斗茶的雅事并称"北宋三绝",足见宋代文人巧思。
苏轼和佛印禅师 网络图片
元丰六年初春,苏轼钓得三条鲜鱼,修书一封邀佛印品尝:
"明日午时,共享半鲁。"
佛印欣然而至,方知其意:去日留鱼,此为上半鲁;
待回邀时,却令苏轼于烈日下曝晒两个时辰。
当东坡拭汗问食,禅师径指太阳笑道:"下半鲁不正在此乎?"
这出"晒鲁赠暖"的戏码,实则暗藏生活哲理。正如《东坡志林》所载:"欲戏人者,恒自戏。佛印老衲,通脱达人。"
苏轼 网络图片
月余后春暖花开,两人相约泛舟于赤壁。
佛印掷扇吟道:"水流东坡诗(尸)!"
苏轼应声反讥:"狗啃河上(和尚)骨!"
这对仗工整的谐音双关,较之"大江东去"的豪迈,另见二人才思之敏捷。
元丰六年夏,二人乘船共饮美酒。
苏轼举杯戏谑道:"诗人常用‘僧’来对‘鸟’,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兄台可知其妙?"
佛印面不改色:"老衲正因如此方与居士同舟。"
苏轼想以“鸟”调侃好友佛印(鸟有某种猥琐之意),反被禅师的弦外之音轻松化解。明代《山堂肆考》评价此乃"以艳词入圣道"的典范。“
五番较量,苏轼仅胜首轮,佛印三胜一平。两大智者交锋看似戏谑,实乃机锋隐现。或藏头诗谜,或拆字玄机;佛印更胜在佛门不滞于物的气度。
苏轼泛舟游于赤壁 网络图片
03 雅谑背后的历史光影
这对忘年交的戏谑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元丰年间的黄州贬谪令苏轼"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而佛印所在的金山寺恰成心灵港湾。现存苏轼致佛印的二十七通信札中,既有"承蒙赠栗,腹笥渐丰"的诙谐,也不乏"夜雨对床,忽忆前游"的深情。
佛印之智远超方外。早年为饶州童子试榜首,出家后仍参与《资治通鉴》校勘,与王安石、周敦颐等皆有过密切交往。《宗门武库》记载其曾言:"东坡文章妙天下,其嬉笑怒骂皆成佛事。"看似戏谑的斗智,实为两位大宗师的思想交锋——苏轼借世俗之语说禅机,佛印以禅门机锋解世情。
苏轼 网络图片
04 千年余韵的文化秘诀
这对文学知音的较量见证着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程朱理学渐兴的年代,他们的交往模式打破僧俗界限,开创文人禅师吟诗作词的新境界。正如禅宗公案中的"德山棒、临济喝",他们的唇枪舌剑实为另类参禅——在幽默里见真章,在调侃中悟真谛。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点评道:
"苏子之辩如长江大河,
佛印之应似砥柱中流。"
这对亦师亦友的智者,用毕生的诙谐对话,将中国传统文人的幽默智慧提升到崭新境界。那些蕴藏禅机的笑语穿越千年,至今仍在西湖畔、金山寺回荡,讲述着中华文化中最灵动的文化传承。
苏轼 网络图片
本文素材参考:
《宋史·苏轼传》
《五灯会元》
《东坡志林》
《冷斋夜话》
《扪虱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