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没兵没钱,凭什么能让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死心塌地而追随?
发布时间:2025-04-08 15:56 浏览量:9
刘备没兵没钱,凭什么能让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死心塌地而追随?
看懂他才明白交友的真相!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朋友们,咱今天聊点实在的,聊聊三国那位“最会交朋友”的主儿——刘备,刘玄德。
说起刘备,那真是个传奇。
东汉末年那会儿,天下大乱,各路英雄好汉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在这乱世里头捞点啥。
可要说起这“本钱”,刘备恐怕是排不上号的。
你看人家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那叫一个家大业大。
再看曹操,官宦世家出身,自己也是文韬武略,挟天子以令诸侯,何等威风。
孙权更不用说,继承父兄基业,稳坐江东,人才济济。
就连吕布,虽然名声不咋地,但人家武力值爆表,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谁敢小觑?
可刘备呢?
他自己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听着挺唬人,但到他那会儿,早就是个“织席贩履之辈”了,说白了,就是个落魄的皇室远亲,没钱没地盘,起家的时候要多寒酸有多寒酸。
论家世,他被袁绍甩出几条街。
论地盘,早期更是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是家常便饭。
论个人能力,你说他武功盖世?比不上关羽、张飞、赵云,更别提吕布了。
你说他智谋超群?那跟曹操、诸葛亮比起来,也确实差点意思。
可就是这么个“硬件条件”看似最差的刘备,身边却聚拢了当时最顶尖的一批人才。
文的,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法正、简雍、孙乾、糜竺、伊籍……哪个不是能独当一面的谋士?
武的,关羽、张飞那是桃园结义的铁哥们,赵云更是忠肝义胆,马超、黄忠那也是威震一方的名将。
这是为啥呢?
难道真是他刘备运气好,出门总能捡到宝?
要我说啊,运气可能有那么一点,但更重要的,是刘备这个人本身,他那骨子里的东西,太值得人靠近,太让人信服了。
古人说得好,“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能让这么多人死心塌地跟着他,不是因为他多能打、多聪明,而是因为他这个人,品行实在太硬了!
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们:一个人到底值不值得你掏心窝子去交,值不值得你跟着他干,看他就知道了。
他身上那几样东西,搁现在,也是识人交友的“照妖镜”和“指南针”。
(人这一辈子,遇到的人形形色色,能看透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最懂人性的。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放在交朋友上,就是“得人心者得真情”,一点不假。看懂刘备,或许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少交很多“塑料朋友”。)
【1】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咱先说说刘备身上最亮的那块招牌——仁义。
啥叫仁义?
说白了,就是心善,厚道,能替别人着想,有那么一股子“我不占你便宜,能帮你一把就帮你一把”的劲儿。
这玩意儿,平时可能看不出来,甚至有人觉得“仁义值几个钱”,但在关键时刻,在人心叵测的乱世里,它就是最能打动人的力量。
刘备早年在平原县当个小官,也就是个县令级别的。
那会儿正好赶上大灾荒,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啊,饿殍遍地,流离失所。
刘备心里着急,他是真见不得老百姓受苦。
怎么办呢?
他打开官仓,拿出自己的俸禄,每天忙着救济灾民,安抚那些逃难过来的人。
注意啊,他不是做做样子,是实打实地在干。
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里就写得明明白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又写到他治理平原时:“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三国志》这段记载说的是啥?
就是有个叫刘平的郡民,瞧不上刘备,觉得给刘备当下属丢人,就派了个刺客去杀他。
你想想,这得多大仇怨?
可结果呢?
那个刺客啊,到了刘备跟前,看到刘备那待人接物的样子,那仁厚宽和的气度,竟然下不去手!
刺客心里想:“这么好的人,我怎么能杀他呢?”
于是,他不但没动手,反而把实情告诉了刘备,然后自己走了。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典略》里还有个更生动的细节,说是有个饥民盗窃,被刘备抓住了。
按理说,乱世用重典,抓到贼,打一顿甚至杀掉都可能。
但刘备问明情况,知道这人是因为实在饿得不行了才偷东西,非但没处罚他,反而给了他吃的,放他走了。
还有一次,也是在平原,有个叫牵招的年轻人,他的朋友乐隐去世了,牵招想把朋友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但当时兵荒马乱,盗贼横行,这事儿风险极大。
刘备听说了,二话不说,又是出人又是出钱,帮着牵招一路护送,硬是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牵招后来也成了魏国的名将,但他心里对刘备这份恩情,肯定是记了一辈子。
这些事儿,可能在当时的大人物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恰恰是这些小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底色。
他不是装出来的,是骨子里就带着这份仁厚。
陈寿感慨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三国志·先主传》评)
他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是真英雄。
特别是那句“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意思是啥?
就是哪怕是身份最低微的士人,刘备也一定跟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用同一个餐具吃饭,一点不挑剔,不摆架子。
所以啊,愿意跟着他的人特别多。
这份仁义,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
最能体现刘备仁义之心的,还得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那次大撤退。
当时曹操大军南下,气势汹汹要夺取荆州。
荆州牧刘表刚死,他那不成器的二儿子刘琮吓破了胆,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曹操。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处境非常危险。
诸葛亮就劝他:“主公啊,现在形势危急,不如咱们先下手为强,趁机拿下襄阳,占据荆州,这样才有跟曹操对抗的资本啊!”
这建议,从军事和政治角度看,绝对是上策。
刘琮已经投降,你打他,名正言顺,而且能迅速获得一块根据地。
可刘备听了,是“望天长叹”,说了句啥?
他说:“刘荆州(刘表)待我恩重如山,我怎么忍心在他刚去世的时候,就去攻打他的儿子,夺取他的地盘呢?吾不忍也!”(大意如此,史料中记载刘备说:“同宗 sauvegarde,吾不忍也。”指刘琮也是汉室宗亲。)
他不仅没打襄阳,还决定立刻向南撤退。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刘备撤军的时候,襄阳城里以及附近的很多老百姓,还有不少荆州的官员、士族子弟,竟然拖家带口,自愿跟着刘备一起走!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
你想想那场面,十几万老百姓,加上几千辆车的辎重,浩浩荡荡,跟着一个前途未卜、正在被强大敌人追击的“败军之将”一起逃难。
这得是多大的信任?多深的民心?
这些人里头,有像马良、马谡兄弟这样的才俊,有伊籍这样的谋士,甚至还有像霍峻这样自带部曲(私人武装)的地方豪强。
他们为什么不投降强大的曹操,或者留在原地等待新主子,反而要跟着刘备受这份颠沛流离的苦?
就是因为他们信刘备这个人!
他们相信刘备的仁义,相信跟着他,不会被当作炮灰,不会被随意抛弃。
刘备宁愿拖慢行军速度,冒着被曹军追上的巨大风险,也要带着这些百姓。
有人劝他:“现在情况紧急,咱们得赶紧走啊,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走得太慢了,万一被曹军追上,全完了!”
刘备怎么回答的?
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先主传》)
干大事必须以人为根本,现在老百姓来投靠我,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呢!
这就是刘备的仁义。
不是虚伪的表演,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在那个视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这份“不忍”,这份“以人为本”,就是最稀缺、最宝贵的品质。
曾国藩搞了个“八交九不交”的识人标准,排第一要交的朋友,就是“德盛者”。
为啥?
因为一个道德高尚、心怀仁慈的人,他有底线。
他不会在你风光时锦上添花,但在你落难时,他绝不会落井下石,甚至会伸出援手。
跟这样的人交往,心里踏实。
就像那些追随刘备的人一样,他们知道,把身家性命托付给这样的人,值!
(一个人的善良,可能不会立刻带来财富和权力,但它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来真正值得信赖的人。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那份仁厚,或许才是最高级的“生存智慧”。别小看那些看似“吃亏”的老实人,他们的福气,往往在后头。)
【2】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说完仁义,咱再聊聊刘备的另一个特质——谦逊。
谦逊这玩意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尤其是对于有点身份、有点能力的人来说,保持谦逊,那更是难上加难。
你看三国里,多少英雄豪杰,最后都栽在了“骄傲”这两个字上?
关羽,关二爷,那是何等英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跟关羽结个亲家,派使者去提亲,想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
按理说,这是政治联姻,强强联合,对双方都有好处。
可关羽怎么说的?
他当时正镇守荆州,志得意满,估计是有点飘了。
他对着使者,傲慢地来了一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典略》)
我的虎女,怎么能嫁给你家那狗崽子呢?
这话说的,太伤人了,也太没政治头脑了。
孙权听了回报,那叫一个气啊,当场就怒了,把这梁子给记下了。
后来呢?
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身首异处。
“大意失荆州”,固然有战术上的原因,但你说跟他这番话得罪了孙权,导致孙刘联盟破裂,有没有关系?
那关系可太大了!
如果当初他稍微谦虚一点,哪怕是委婉地拒绝,可能结局都会不一样。
所以古人说:“劳谦虚己,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去之者多。”
你谦虚待人,愿意放低姿态,大家就愿意亲近你;你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大家自然就离你远远的。
一个人要是太张狂,眼睛长到头顶上,看谁都不顺眼,那朋友只会越来越少,路只会越走越窄。
而谦和有礼,懂得尊重别人,才是最高级的交友之道。
这方面,刘备就做得特别好。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益州牧刘璋感觉到了来自北方曹操和汉中张鲁的威胁,就想找个强大的外援。
他派了个叫张松的别驾(官职名,相当于刺史的助理)去许昌拜见曹操,想跟曹操结盟。
这个张松啊,长得其貌不扬,甚至有点猥琐,但脑子特别好使,是益州有名的才子。
可到了许昌,曹操当时刚刚打赢了赤壁之战(演义说法,正史中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打赢的,但曹操在北方的确势力强大),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他压根儿没把偏安一隅的刘璋和这个其貌不扬的张松放在眼里。
接见张松的时候,态度十分傲慢,甚至还出言讥讽,把张松给数落了一顿。
张松是什么人?也是有头有脸的士人,哪受得了这个气?
他一看曹操这德行,心里凉了半截,觉得这人“轻贤慢士”,不是能成大事的主儿。
于是,他一气之下,掉头就走,连本来准备献给曹操的西川地理图都没拿出来。
离开许昌后,张松转道去了荆州,想去拜访一下刘备。
他可能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看看这位传说中仁德爱民的刘皇叔到底怎么样。
结果呢?
张松一到荆州边界,刘备得到消息,竟然亲自出城迎接!
你想想,刘备当时好歹也是一方诸侯,豫州牧、左将军,身份地位比张松高多了。
但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对张松那是毕恭毕敬。
一见面,就拉着张松的手,热情地说:“哎呀,早就听说先生大名了,只恨路途遥远,一直没机会聆听先生的教诲啊!今天您能屈尊前来,备真是三生有幸!”
这话一说,张松心里那叫一个熨帖。
之前在曹操那儿受的委屈,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接下来几天,刘备更是把张松奉为上宾,天天设宴款待,亲自陪同。
跟张松聊天的时候,刘备总是侧耳倾听,全神贯注。
张松谈起益州的地理、民情、军备,刘备听得非常认真,还让人拿来纸笔,把张松说的要点一一记录下来。
这种尊重,这种虚心求教的态度,让张松大为感动。
他心里感慨啊:“曹操那么轻视贤才,傲慢无礼;而刘皇叔却如此谦恭下士,礼贤待士,这才是真正能成就大业的明主啊!”
于是,张松回去之后,就力劝刘璋跟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
并且,他还把自己绘制的西川详细地图献给了刘备,为后来刘备入川夺取益州,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刘备能得到益州这块宝地,张松的“投诚”是关键一步。
而张松之所以愿意“改换门庭”,刘备那份发自内心的谦逊和尊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真正谦逊的人,不是唯唯诺诺,不是没有脾气,而是他们懂得放低自己的身段,收敛自己的傲气。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有点成就,就踩着别人来抬高自己;更不会用自己的优越感去碾压别人,让别人难堪。
跟这样的人相处,就像沐浴在春风里,你会感到舒服,感到被尊重,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处朋友,相下得益,相上则损。”
跟朋友相处,你把自己放在低处,多看别人的优点,互相学习,就能得到益处;你要是总把自己放在高处,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处处想压别人一头,那关系早晚要出问题,最终损害的是你自己。
刘备的谦逊,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境界。
他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值得被尊重。
正是这份谦逊,让他赢得了人心,聚拢了人才,也最终成就了他的霸业。
(放得下架子,才能担得起担子。真正的强者,往往不是声音最大的那个,而是姿态最低的那个。懂得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因为人与人之间,终究是相互的。)
【3】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咱们接着聊刘备的第三个特质——宽容。
宽容这个词,说起来大气,但做起来,往往需要强大的内心和格局。
谁没点脾气?谁没遇到过让自己不爽的人和事?
能忍住不发火,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甚至能容纳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宋朝有个叫林逋的诗人,写过一本《省心录》,里面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用要求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自己的过错就会减少;用宽恕自己的心态去宽恕别人,就能保全交情,朋友就不会离散。
这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你要是待人太过严苛,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那肯定没人愿意跟你处,最后变成孤家寡人。
而你要是心胸开阔,能容人容事,“宰相肚里能撑船”,那大家就愿意亲近你,围在你身边。
刘备在这方面,那格局是真的大。
咱都知道,“卧龙”诸葛亮厉害,但还有个跟他齐名的“凤雏”庞统,也是个顶级谋士。
这个庞统啊,才华是没得说,但性格有点放荡不羁,不太注重小节。
他刚被鲁肃推荐给刘备的时候,刘备一开始没太重视,只让他去耒阳县当了个小小的县令。
结果庞统到任之后,根本不理政事,天天喝酒玩乐。
这下可把人惹毛了,有人就告到刘备那里去。
刘备派张飞去调查。
张飞到了耒阳,一看庞统那懒散样,气不打一处来,差点就要动粗。
后来经过一番交流(演义里是庞统百日之功,一日了之,展现了才华),张飞才发现庞统是真有本事。
刘备知道后,亲自向庞统道歉,把他请到身边,委以重任。
就算当了刘备的重要谋士之后,庞统的一些行为举止,在当时看来,也还是有点“出格”。
比如他喜欢评论人物,有时候话说得比较直接,难免会得罪人。
当时军中就有人看不惯他,觉得他太狂放,没规矩。
性格直爽的张飞就跑到刘备面前去告状:“主公啊,这个庞统,太不像话了,整天没个正形,还到处说人坏话,再不严惩他,恐怕难以服众啊!”
按理说,手下大将都来告状了,刘备怎么着也得表示一下吧?
哪怕是把庞统叫来训斥几句呢?
他竟然装起了糊涂,对着张飞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硬是把这事儿给敷衍过去了。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没过多久,刘备反而提拔庞统当了军师中郎将,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这下,反对的人更多了,纷纷跑来质问刘备:“主公,庞统这人毛病这么多,您怎么还重用他?”
刘备这时候才慢悠悠地解释道:“士元(庞统的字)虽然有些小节不拘,但他胸怀大志,有经世济国之才,是真正的国士。咱们用人,要看大节,看他的本事,不能因为一点小毛病,就否定一个难得的人才啊!那些小错,跟他的才能比起来,根本不足挂齿。”
这番话说出来,大家才明白刘备的良苦用心。
而庞统呢?
他当然知道外面有人说他坏话,也知道刘备顶着压力重用他。
他心里能不感激刘备这份知遇之恩和宽容气度吗?
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来,在进攻雒城(今四川广汉北)的时候,庞统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刘备听闻死讯,痛哭流涕,极为伤心。
如果当初刘备听信谗言,对庞统求全责备,恐怕早就失去这位奇才了。
刘备不仅对“自己人”大度,对那些“叛将”,有时也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宽容。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夷陵之战惨败。
当时,蜀国将领黄权负责在江北防备魏国偷袭。
由于刘备在江南大败,黄权回蜀国的道路被吴军切断,进退两难。
手下有人建议他投降东吴。
黄权说:“我深受主公大恩,怎么能投降吴狗!”
但回蜀国又回不去,无奈之下,为了保全部下的性命,黄权只好选择率众投降了北方的魏国。
这在古代,可是妥妥的“叛国”大罪啊!
按照当时的律法,将领阵前投敌,他的家人留在后方的,轻则下狱,重则满门抄斩。
消息传回成都,蜀国朝廷一片哗然,负责处理这事的官员立刻就准备逮捕黄权的家人,要按律法处置。
可刘备知道后,却阻止了他们。
刘备叹了口气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三国志·黄权传》)
意思是我对不起黄权(指夷陵兵败导致他无路可走),黄权没有对不起我。
他非但没有处罚黄权的家人,反而像以前一样安抚、照顾他们。
后来,有传言说黄权的儿子黄崇在江北也被魏军杀了(实际上没有)。
大臣们都来向刘备道贺,觉得仇人死了是好事。
刘备却生气地说:“胡说!我跟黄权是朋友,难道我会希望他儿子死吗?”
这份气度,这份宽容,让当时蜀国上下所有人都深感敬佩。
大家觉得,跟着这样的主公,心里踏实,哪怕自己将来有什么万一,家人也不会受到牵连。
人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聚拢起来的。
古人说:“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又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眼里容不得沙子,这样的人,很难交到真朋友,也很难成就大事业。
而心胸宽阔的人,懂得体谅别人的难处,包容别人的过失,原谅别人的无心之举。
在他们面前,你不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哪句话说错就被记恨,被报复。
这种相处的松弛感和安全感,是任何利益都换不来的。
刘备的宽容,不仅为他赢得了人心,更为他留住了人才,巩固了团队。
(水太清了养不住鱼,人太精明了留不住伴。真正的包容,不是糊涂,而是看透了人性的复杂后,依然选择善良与理解。给别人留有余地,其实也是给自己积攒福气。)
【4】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刘备的第四个关键品质——信任。
信任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一切良好关系的基石。
没有信任,夫妻会反目,朋友会成仇,团队会散伙。
北宋的文学家欧阳修说过:“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
这话意思是,用人的道理,关键在于不要怀疑。宁可在选人的时候严格一点,困难一点,也不能轻易任用了之后又不信任人家。
说得太对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
你拿出你的信任,别人才可能回报你一颗真心。
你要是整天疑神疑鬼,处处设防,那谁还愿意跟你交心呢?
刘备在信任这方面,做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长坂坡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五千精锐虎豹骑,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正在南撤的刘备。
那场仗打得叫一个惨烈,刘备被打得溃不成军,连老婆孩子都跑散了。
他自己带着张飞、诸葛亮等几十个人狼狈逃窜。
就在这危急关头,有人慌慌张张跑来报告:“主公,不好了!赵子龙将军他……他往北边曹操大营那边去了!”
这话一出,大家心里都“咯噔”一下。
赵云可是刘备的心腹爱将啊,怎么会往曹营跑?
这时候,跟刘备一起逃难的糜芳(刘备的小舅子)就忍不住了,他跟刘备说:“赵子龙肯定是看我们不行了,投降曹操去了!”
你想想,当时那种情况,兵败如山倒,前途渺茫,赵云武艺高强,曹操又素来爱才,如果赵云真的投降,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张飞也急了,他跟刘备说:“大哥,肯定是这样!咱们现在势单力薄,他赵云肯定是去曹操那边求富贵去了!”
一般人听到两个亲信都这么说,心里能不犯嘀咕吗?
可能早就开始骂赵云忘恩负义了。
他听了糜芳和张飞的话,非但没有怀疑,反而非常生气,拿起手戟就扔向那个说赵云投降的人(演义情节,正史记载是刘备呵斥了怀疑者)。
他对众人说:“子龙从我于患难之中,心如铁石,岂会背我而去!” (大意如此,正史无此言,但体现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
他坚信赵云的为人,坚信赵云不会背叛他。
没过多久,只见赵云浑身是血,怀里抱着刘备那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刘禅(阿斗),杀出重围,回来了!
原来,赵云不是去投降,是发现主母和幼主失散了,他调转马头,不顾个人安危,冲回曹军重围之中,几进几出,去救刘备的妻儿去了。(“单骑救主”主要是《三国演义》的描绘,但《三国志·赵云传》确实记载赵云在长坂坡保护了甘夫人和后主刘禅。)
这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刘备的识人之明和对赵云的信任,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想想,如果当时刘备也怀疑赵云,那会是多么令人心寒的场面?
可能赵云就算活着回来,心里也会留下芥蒂。
猜疑,是破坏关系最锋利的刀子。
而信任,则是维系关系最坚固的纽带。
刘备对人的信任,不止体现在赵云身上。
益州有个谋士叫李恢,有人诬告他谋反。
这可是掉脑袋的大罪啊!
按理说,刘备应该立刻派人调查,甚至先把李恢抓起来再说。
但刘备了解李恢的为人,他相信李恢不会干这种事。
他非但没有调查,反而提拔李恢担任了庲降都督(管理南中地区的军事长官),把一方军政大权交给了他。
结果证明,刘备没信错人,李恢在南中地区干得非常出色,为蜀汉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能体现刘备信任的巅峰之作,无疑是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后,病逝于白帝城。
临终前,他把年幼的太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
他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可以说是千古君臣信任的绝唱。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业。如果我儿子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不行,不成器,你可以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
这话份量有多重?
一个开国皇帝,临终前对一个权臣说,如果我儿子不行,你可以取代他!
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坦诚?
这几乎是将整个蜀汉江山,毫无保留地交到了诸葛亮手上。
而诸葛亮的回应,也是掷地有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您,一直到死!
后来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
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信任,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事业奋斗了一生,真正做到了“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刘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他选择了相信,所以他手下的人,也愿意用生命和忠诚去回报这份信任。
关羽败走麦城,宁死不降孙权。
张飞忠心耿耿,一生追随。
赵云肝胆相照,护主一生。
诸葛亮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这种君臣一心、众志成城的凝聚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就是建立在刘备那份难能可贵的信任之上。
在这个处处需要“留一手”、“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社会里,刘备的这种信任,显得尤为珍贵。
过多的猜忌,只会消耗感情,让彼此渐行渐远。
而真诚的信赖,才能建立起稳固而长久的关系。
(信任就像一张纸,揉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所以,轻易不要去考验人性,但一旦选择了相信,就请深信。给别人信任,也是给自己机会,因为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时刻怀疑自己的人卖命。)
【总评】
同心合意,庶几有成。
好了,朋友们,聊了这么多刘备的故事,咱们回过头来再看开头那个问题:凭什么刘备没兵没钱,却能让关羽赵云死心塌地?看懂他才明白交友的真相!
现在,答案是不是已经很清晰了?
刘备之所以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草根,逆袭成为三分天下的蜀汉昭烈皇帝,靠的不仅仅是“汉室宗亲”这块招牌,更不是什么超凡的个人武力或智谋。
他真正的“杀手锏”,是他那独步天下的人格魅力——仁义、谦逊、宽容、信任。
这四个品质,就像四根坚实的柱子,撑起了他事业的大厦,也构建了他无与伦比的人脉网络。
曹魏的谋士程昱曾经评价刘备:“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三国志·程昱传》)
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刘备的“雄才”,不完全体现在攻城略地、权谋算计上,更多地体现在他“得众心”的本事上。
他懂得,成大事者,必先得人心。
而得人心的根本,不在于你拥有多少外在的优势,而在于你内在的品性与格局。
这给我们今天识人交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启示。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跟人打交道,总要选择跟什么样的人深交,跟什么样的人共事。
很多人看人,首先看的是对方的条件:有没有钱?有没有权?有没有能力?长得好不好看?
这些外在的东西,当然有它的价值,但绝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真正值得我们深交,值得我们信赖,值得我们追随的人,一定是那些“品性过硬”的人。
他可能不那么“厉害”,不那么“光鲜”,但他一定有底线,有温度,有格局。
他心怀仁义,不会在你危难时袖手旁观,落井下石。
他懂得谦逊,不会因为自己有点成就就盛气凌人,让你难堪。
他足够宽容,能够理解你的不易,包容你的过失,给你改错的机会。
他愿意信任,不会整天疑神疑鬼,让你活在猜忌和防备之中。
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才能感到安全、舒服、踏实,才能建立起真正牢固、持久的关系。
这,或许就是刘备用一生告诉我们的,关于识人、交友、乃至成事的终极真相。
看懂了刘备,你就看懂了,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值得你用心去交往,用情去维护。
这份“识人之明”,远比学会多少“屠龙之术”都来得重要。
(人品,才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也是一段关系最稳的基石。那些看似“无用”的德行,恰恰是凝聚人心、成就事业最强大的力量。选择朋友,选择伙伴,最终选择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活法。)
最后,留个问题给朋友们互动一下:在你看来,刘备的仁义、谦逊、宽容、信任这四个品质中,哪个对于赢得人心、成就事业最为关键?为什么?
- 上一篇:烟花三月下扬州,你的春日DNA动了吗?
- 下一篇:阅读:心灵的奇妙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