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老辣、沉厚雄浑、遒丽姿媚、平和自然!完美了解邓石如三话
发布时间:2025-04-08 10:26 浏览量:7
四“古”与“俗”的统一——邓石如隶书
邓石如的隶书取法广泛,诸如《华山》、《衡方》、《夏承》、《白石神君》、《史晨》、《校官》、《孔羡》、《张迁》、《受禅》、《大飨》等碑,此外,连汉残碑断碣也不曾放过。值得留意的是,邓氏隶书还取法三国碑隶,这对其艺术风格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方朔称邓氏隶书 “由东京而趋邺下”“隶则纯乎魏之范式碑”。
杜镜吾在《论邓石如》中言道:“邓石如的隶书是结胎于汉,而取力于魏的,如《黄初四石》《庐江太守范式碑》等是他的得力之处。” 胡炬在《分析邓隶的特点和学邓隶的体会》一文中认为,邓完白隶书汲取秦篆、汉隶、魏分以及两晋、南北朝、隋唐隶书,是广博融合的成果,例如他的横画起势采用魏隶方笔,收尾用篆法断笔或以汉隶挑法等。邓石如的取法致使其隶书具备了 “古” 与 “俗” 的特征。
所谓 “古”,缘由在于邓氏精于篆书,以篆入隶,这本就是书写隶书极佳的技法切入点与结合点,其隶书因而苍劲浑厚、紧密坚实,满是浑朴之气象,颇显 “古意”,《邓石如赠肯园隶书册》既是完全成熟之作品风格。清人方履篯称邓隶 “寓奇于平,囿巧于朴,因之以起意,信笔以赋形,左右不能移其位,初终不能改其步,体方而神圆,毫刚而墨柔,枯润相生,精微莫测。”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盛赞邓隶 “画法极厚,中边俱彻,不得以抹笔议之”。
今人郑诵先评价《清邓石如隶书六条屏》 “笔法苍劲浑厚,结构紧密坚实,真能集汉魏之大成,开创出自身的面貌”。清初郑簠 “以行写隶”,凭借飘逸、飞动的特色开创隶书新风貌,但却受到 “不古” 的指责。乾嘉以来碑学推崇朴拙、厚重、内敛,转而追求金石斑驳之气。《清邓如石隶书四条屏》贯注着厚重、坚实的汉隶精神,且没有做作的颤抖笔触或刻意模仿 “斑驳感”,邓隶是以豪迈阳刚的气度来展现汉隶精神的,故而有日本书法学者称,在碑学隶书家中,“唯有邓石如一人从分间布白直至波势的轻重,都仿佛如汉人再世一般”。
所谓 “俗”,其一,是指邓隶中曹魏三国隶碑的风格较为浓厚,字的某些部位还添加羡画作为装饰,这些因素与其朴厚风格、篆书笔法相互碰撞,因而 “古” 中含 “俗”;其二,邓隶笔笔到位、点画完备,讲求结构的均衡与点画的爽劲遒美,士大夫文人和平头百姓皆对其喜爱有加,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
其三,邓氏一生为平民百姓,这种身世或多或少影响到他的艺术趣味,如李刚田先生所言,邓的艺术具有 “庶民性”,“具有庶民式的审美意识”,“作品中没有刘墉式的富贵堂皇、珠圆玉润,也没有扬州八怪的标新立异、狂放不羁,而是平平实实写字刻印,自自然然去表现书法篆刻之美,”“或可说是突破了文人式的审美定式。”
在这一方面,邓石如与赵之谦的书法,任伯年、齐白石的画作有些相似,属于既 “雅” 又 “俗” 的矛盾统一体。
以下对邓石如隶书的部分特色进行归纳:
正:体势呈现平正之态,邓隶的字形字势平稳,横势笔画呈水平安置且大体相互平行(前面所提及的一些横画虽有倾斜态势,但并不妨碍整体上的平正之感),右向、右下向的波磔笔并非上挑,而是向右平直伸展,这增强了字的平稳感。总体而言,邓隶中的弧形笔、波势笔并不醒目突出,无法动摇平直势笔画的主导地位。
匀:字内点线的布局较为匀整,有点类似于小篆般做等距、匀齐、平行分布,在结构、布白上较少有夸张之举。邓石如提出的 “计白当黑” 以及 “疏”“密” 等布局观念,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得并非显著。在结构、章法上,邓隶中规中矩,不以 “怪” 取胜,不过其晚年笔画加粗加重。实际上,这里所说的 “匀” 与 “正” 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这也反映了前面所提到的邓隶 “俗” 的特色,这或许可被认为是邓石如书法质朴的一面。
厚:邓隶具有 “厚” 且 “浑” 的特点,墨色浓郁,给人以扎实而浑融的感受,这方面与金农、伊秉绶、何绍基相似,而有别于郑簠、陈鸿寿、丁敬、黄易等。邓隶的厚重感得益于其隶、篆的融合,他晚期的隶书笔画更粗,墨色更沉厚,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密:邓隶的结字极为紧凑,笔画(晚期)较粗且聚集紧密,字内点画有时近乎粘连,黑色居多,字迹笔触紧密坚实。字内部的 “繁密” 又加重了字的 “厚” 度,尤其是邓氏晚年的大幅隶书作品中,有意突出笔画的厚度、润度以及繁密的结构,显得雄浑苍茫,“厚” 与 “密” 相互映衬。
劲:邓隶用笔或侧锋切入,或果断出锋收笔,不忌讳锋芒圭角,行笔劲力充沛,给人以爽劲、雄健之感。邓隶力感的表现是直接的、外露的、纵横自如的,在其晚期作品中,这种劲健感又融入了淋漓、酣畅的笔墨。
后来学习邓石如隶书的人众多,赵之谦是继承并创造性发展邓隶的一个典型。赵之谦对邓隶推崇备至:“国朝人书以山人为第一,山人书以隶为第一。” 赵之谦的隶书和邓石如隶书一样紧密、繁复,字内黑色居多白色较少,结构平正严谨,不少笔画的写法源自邓隶,但赵隶又融入了北碑的笔法及体势,更突出了书写的节奏感和线条的流动感,侧锋的使用更为频繁,或许正因如此,其厚度感、沉稳感不如邓隶。
邓石如能成为一代大家,离不开他在清代碑学运动中的先驱作用。他的隶书对清代碑学发展助力甚巨,于实践中树立了碑学审美的典范与高度。
相较于同样集古出新而 “分隶冠绝一时”(见《先正事略》)的金农,金农的成就主要在结构上创造了以横粗竖细为主的形式和在用笔上使用侧锋扁笔,而邓石如则创造了绞锋状态下的中锋用笔,哪怕晚年带有金农痕迹的邓氏隶书也依旧行以中锋,不同于金氏的侧锋,更显沉厚雄强。从中我们可看到邓石如隶书对高古老辣、沉厚雄浑的内在金石味的强调,而这种金石味正是后世普遍认为的碑学书法的主要审美特征,亦是包世臣和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邓石如首先确立了隶书碑学的审美范式,并通过自身的隶书实践为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碑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与启发,此当为邓石如隶书对于清代碑学最为突出的贡献。
邓石如虽确立了高古老辣、沉厚雄浑的碑学审美特征,并使之成为后人学习碑学最为强调的方面,但其并未顾此失彼,而是在学碑之时,发现帖学的优势,并主动将二者有机融合,于隶书实践中展现出来,实现了碑帖结合,此正为邓石如的智慧所在。正如钟明善所言:“从邓石如的书法艺术实践可以看出,单纯地宗帖或宗碑,囿于一端,在书法上都不可能有长足的进步。只有碑、帖并举,博采众长,才能在书法艺术上有较大的成就。” 邓石如碑帖融合的理念也为后来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碑学静穆、遒丽一面的推崇奠定了实践基础。
邓石如以其高古老辣、沉厚雄浑、遒丽姿媚、平和自然的隶书审美,于实践中实现了 “老” 与 “少” 的融通,构建了一种新的隶书乃至整个碑学书法的书写体系,将书写的关注点由形式引向用笔,由外在刻画导向内在表现,达成了金石味与书写性的合一。这使得邓石如晚年的成熟隶书形态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开创了碑学新的审美范式,又未简单盲目地迎合时代,而是融汇古今碑帖之精华,达到了超越单纯碑学的境界,启发了清人从多角度来集古出新。他的创新精神与包容态度是我们今时从事书法技法学习与理论研究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
我们将《邓石如赠肯园隶书册》、《清邓石如隶书六条屏》、《清邓如石隶书四条屏》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邓石如赠肯园隶书册》、《清邓石如隶书六条屏》、《清邓如石隶书四条屏》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