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辉谈当下隶书创作的五种类型,有你吗?
发布时间:2025-03-21 06:31 浏览量:8
韩少辉,曾任山西省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正高二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中国文字博物馆艺委会委员,山西省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第十二届常委,民进中央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省宣传文化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山西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333优秀专家,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十大文化创新人物,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翰墨薪传工程专家组成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智库专家.
得笔法者得书法
——有感于当下隶书创作
文/韩少辉
当代隶书发展总体呈现出健康、良性、向前的特征,表现为对传统的理解和挖掘更加深入,各字体、书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以及对碑刻“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解读和认识都较前有所提升;取法更加多元,上自周秦,下至当代,所有隶书可借鉴的表现元素都有呈现。以上所述,为当代书法创新做好了表现手法上的准备。以全国第十三届书法展览隶书进京作品为例,大多数作品都有几种书体、几种字体的融合,而非单一的某家某派面目。包括几件清隶作品,也是“清面碑底”,在学习何绍基、金农、邓石如等清代名家的基础上,要么融入汉隶,要么融入篆法,表现出雄强、沉厚、浑莽的气象。总之,中国书协倡导的16字创作方针中的“植根传统,鼓励创新,多样包容”12字,在当前的隶书创作中,得以充分践行。
令人遗憾的是“艺文兼备”在作品中的表达还稍显不足。静穆、文气、雅致、安详的作品还不多,大多还停留在艺和技的层面,对书法之美的认识也存在许多偏差。把火气误解为力量,将霸气误认为雄强,以市井气充当文气,把俗气认知为雅俗共赏,把死蛇之状、蚯蚓之形认为是婉转遒韧,把方头齐尾如刀切斧削误认为方笔,把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笔势起伏误解为刚健,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放眼当下整个隶书领域,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从能见到的作品和作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泥古不化型。要求字字有出处,笔笔有来历。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融汇,不敢嫁接,线条也如死蛇挂树或柴火棍。这样的作品与艺术无涉。
2.手法同一型。即所谓的同质化书风。纸张颜色、质地、作品形式、章法、虚实处理、结字方法、用笔、用墨如出一辙,多人一面。这种现象是当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各种国展培训班多如牛毛催生的结果。当然根源是作者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急功近利。短时间杜绝此类现象几无可能,只能要求评审的科学、客观、公正,从展览环节屏蔽、不给此类作品提供生存土壤,作者才会生成自我回避意识。事实上中国书协近几年在抓拼接、染色和非纸张书写环节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质化问题迟早也需要通过评审得以解决。
韩少辉 隶书开径读书联
3.继承单一型。这是书龄短的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处于集字阶段,比较生涩,书写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表现手法稚嫩,表达能力单一,只能勉强完成一件很初级的作品。此类作品尽管不能入展,但只要路子正,方法科学,未来可期。
4.经典复合型。此类作品的作者书龄最少在5年以上,而且科班出身或经过社会上的培训班或有名家指导,学过多种碑帖,有创作意识并具备了跨风格或跨字体融合、借鉴的能力。作品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所学范本的字形或字构元素,或有拼凑之嫌或略显滞涩,但假以时日,必会水乳交融。
韩少辉 隶书有志者中堂
5.风格初具型。这类作品出自书龄十年、二十年甚或更长的作者,有的已经成为全国名家或省里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孜孜矻矻沉浸书法研究几十年,而且有着很高的天赋和才情,对诸种字体、书体都有很深的研究和继承,蜜蜂酿蜜般形成自己的创作语言,风格初具,辨识度很高。
韩少辉 隶书住山看云联
但是,总体上看,当下的书法创作还是在外在形式、墨色和字形字构上纠缠。书法到底怎么表现?用什么表现?书法诸种要素中哪个才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表现要素?这是当代书法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赵孟頫说过一句千古名言: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就会在笔法和结字这两个书法要素的着力和着意上,哪个应更为专注,哪个可以略为宽泛,有了科学的判断。
若论笔法,蔡邕也有过颠扑不破、高屋建瓴的认识,或曰真理: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从艺或技的层面,两人可谓道尽书法的全部。由此,纵览书法古今,我得出的结论是:得笔法者得书法。没有到位且风格独特的笔法支撑,纵使你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问家,也与书法无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笔法所演绎的线条之美,在于力强、气厚、势活、意富。从这个角度审视当下书法创作,任何的问题和不足都是表象,根本的病因是笔法之病。此病不除,奢谈发展和创新那是枉然。
韩少辉 隶书吾宗中堂
中国书协16字方针中的“艺文兼备”,在当下书法界实现较为困难。因为作者中绝大多数是在为“名份”而写,解决中国书协会员是他们“终生奋斗”的目标,有点“不见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所以拼技之路漫漫且朝乾夕惕,没有多少时间“闲看书,看闲书”(林鹏先生语)。有朝一日,身份问题尘埃落定,有志者可能才会坐下来看看书,看看有用的书,艺文兼备的问题也就不期然而然地解决了。
转载声明:本文系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