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学习千字文之十三 剑号巨阙

发布时间:2025-04-07 20:43  浏览量:10

剑(jiàn),《说文解字》“劒,人所带兵也。从刃,僉声。籀文剑,从刀。居欠切。”剑作为兵器大家都熟知,也许古今的形制、长短有些区别,但是变化不大。《辞海》中对剑的现代定义为“我国古代一种随身佩带的兵器。长刃两面,中间有脊,短柄。初用铜铸。近发现最早的属西周早期,盛行于东周。战国开始有铁铸。”可见,剑的成形比较晚,个人感觉可能是由匕首发展而来的吧!早期的武器大都是斧钺戈矛等,刀也比剑更实用,远程武器当然以弓箭为主,剑可能是礼器之用,由于士人的佩带渐渐流行,发展出独特的剑文化,特别是后来随着侠文化的发展,剑又有了特别的意义。

剑字的字形变化有些多,基本还是形声字,早期金文是从金僉声,表示剑是由金属制成的,籀文是从刀僉声,篆书变为从刃僉声,隶书、楷书又变为从刂僉声,无论是刃还是刀、刂都是表示兵器的意思,僉在古文中表示都有的意思,有学者认为剑两边都有刃,两面都有脊,所以用僉当声旁。这又是声义同源的例子。

号(hào),解释这个字碰上了一点麻烦。古代一般写成繁体字形號,《说文解字》“呼也。从号,从虎。乎刀切。”从这里看,號是会意兼声,表示大声吼叫的意思,但是这里的反切韵部是平声,相当于现在的拼音háo,感觉意思和读音都不太对。《说文解字》也有号字,现在的简化汉字都归并了。“号,痛声也。从口在丂(kǎo)上。胡到切。”反切韵部是去声,读音对了,意思还是对不上,这里的号就是号啕痛哭的意思,现在也读háo。千字文中的号字,说文中找不到一个对应的解释,《辞海》中也没有一个很贴切的解释,勉强可以用第一个词义“名称”或者第三条“扬言;宣称”,可能两者兼而有之吧!

号和號的字形演变,两个字现在最早都可以追溯到战国古文,应该说號字的含义更丰富,而号字大都用于表示痛哭意,当然民间俗写也常用号代替號,所以两个字有了一定程度的混用,汉字简化后就统一用号字了。

巨(jù),《说文解字》“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其吕切。”从许慎的解释看,巨是会意字,其本义大约是现在的矩字,就是规矩的矩,以前工匠制造矩形的物品,必须用到的工具,可能象工字形,再加个手形就成了巨字。或者写成榘字,表示工具用木制成,可以画直线。古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就是用于画圆的圆规,矩就是用于画直角方形的工具。

高鸿缙《中国字例》中说:“工象榘形,为最初文,自借为职工、百工之工,乃加画人形以持之。……后所加之人形变为夫,变为矢,流而为矩,省而为巨。后巨又借为巨细之巨,矩复加木旁作榘,而工与巨复因形歧而变其音,于是人莫知其朔矣。”其实这种溯源也只是一种猜测,可以参考。最早因为工匠要用工字形的工具,所以工是矩字的初文,后来工字用来表示工人了,只好加画一个手变成了巨,也有的字加画一个人手持工具,只是人字讹变为夫为矢,就有了矩字,又有人认为这个工具是木制的,又造了榘字。而巨字大都用于表示巨大的意思了。《辞海》中巨字还是姓,这个姓也挺少见。而千字文中的巨字是做专有名词用。

阙(qùe),《说文解字》“门观也。从门,欮(júe)声。去月切。”形声字,本意是宫殿门外两边的楼台。我们来看《辞海》的现代解释:“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为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也有大阙旁更建小阙,称‘子母阙’。如东汉王稚子阙、高颐阙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盖为二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县法谓之象魏。’因以为宫门的代称。《汉书·朱买臣传》:‘诣阙上书。’”可见阙这种建筑起源很早。当然,在这里还是作专有名词。

阙当剑名也不止一次了。我们看《荀子·性恶》“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曶,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原来姜太公就有一把名为阙的宝剑,那后来的名剑巨阙,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不是含有比阙更历害的意思呢?剑号巨阙,应该翻译为有著名的宝剑叫巨阙,或者巨阙剑号称宝剑至尊。至于巨阙宝剑的传说,众说纷纭,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在网上查找就好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