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征关税,为什么会为清朝续命60年?
发布时间:2025-04-05 22:11 浏览量:9
众所周知,公元1842年,满清朝廷因为鸦片战争失败,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该条约明确要求清廷开放多处通商口岸,严重侵犯了我国主权。
同时,《南京条约》还开了另外一个恶例,只要战败,清廷就必须要给外国人支付天文数字的战争赔款。
虽然赔款也很耻辱,但和割地比较起来,清廷还是更愿意出银子。
随后的几十年里,清廷先后在与英国,法国,俄国,日本,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失败,战争赔款也越滚越多。
主要赔款情况如下:
《南京条约》:1842年,清廷被迫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赔偿2100万两白银。
《南京条约续约》:1843年,清廷又签订《南京条约续约》,追加赔款670万两白银。
《天津条约》:1858年,清廷与英法联军签订《天津条约》,赔偿6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1860年,清廷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北京条约》,赔偿英法联军21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315亿两白银2。
《辛丑条约》:1901年,清廷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时,清朝一年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这些银子除了要给各级官吏开工资,还得给西北用兵出军饷,给黄淮水患赈灾......
古今中外,大部分政权的灭亡,都是从财政崩溃开始的,清廷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财政状况就一天不如一天。
在洋人坚船利炮的威胁之下,道光和咸丰也不得不选择了历代昏君暴君的老路:再苦一苦百姓吧,给我加田赋,加商税。
这一加不要紧,逼的穷苦百姓没有活路了,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激烈爆发,清廷内外交困,不管皇帝如何节俭都无济于事。
咸丰皇帝一度都已经躺平,准备做亡国之君了。
既然如此,欠款也就不准备还了,洋人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我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杨白劳还可以拿喜儿抵债,清廷把满朝文武都卖了也还不了洋人的债。
在这种情况下,债主开始替欠债人想办法了:要不把你家海关交给我们打理吧,我们收关税抵债。
什么?我没听错吧?海关?等等我看看账本哦。
咸丰皇帝一查账本,发现在清朝中叶,海关一年收取的关税是才500万两,哦,毛毛雨啦,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1854年6月29日(咸丰四年六月初五),英、美、法三国领事和上海道吴健彰订立了有关上海海关的协定。根据协定,由英、美、法各派组成三人关税管理委员会,霸占了上海海关的税收工作,侵略者就这样轻易地攫取了上海海关的行政管理权。
就是这件当时看起来一点儿都不起眼的小事,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为满清续命近60年。
转过年来交账,英国人连本带利扣了侵略者的战争赔款,居然还有盈余,让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
不得不说,英国人做生意很有一套,他们早就研究透了清廷的官僚机制,知道清朝上下官吏无人不贪的现实,用先进的管理机制,省却了“中间商”,这才从海关这个曾经的大染缸里,捞出了干货。
据说道光皇帝有一次想吃一碗面条,让太监算了一下经济账,得150两银子,相当于当时三个知县一年的俸禄。
没办法,“中间商”太多了,道光皇帝需要下载一个“美团”。
在英国人的管理下,清朝海关税收从1865年的830万两增加到1875年的1200万两。到19世纪70年代末,税收更是达到了3000万两,一度占到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海关持续加征的关税,让清廷腰杆又壮了起来,开始购买军舰、建设北洋海军,平定西域(虽然功劳是左宗棠和胡雪岩的,但清廷也并没有赖账),通过关税担保开展洋务运动,并支持了中国近现代邮政系统的建立,以及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推动了中国首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等重要事项。
到公元1911年,清朝都快倒闭了,其关税收入仍然高达4300多万两,是乾隆时期的9倍左右。
海关财源滚滚,客观上还缓解了清朝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既然海关这边赚的银子够花,那对老百姓和商人那边的盘剥也自然就可以轻一些,清朝皇帝也不傻,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知道细水长流。
后来清廷灭亡,也并不是因为国库里没钱了。
难怪后来英国人不想管了,清廷还死皮赖脸要求着人家继续,被金钱糊住了心智,早忘了国家主权为何物。
唯一利益受损的,是那些曾经趴在清朝海关吸血的大小官吏,他们在清朝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但一遇到洋人就卑躬屈膝,利益受损也无计可施。
毕竟外国人不讲究啊,一不讲孔孟之道,二不讲三十六计,难搞啊,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