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之道,尽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发布时间:2025-04-05 11:22 浏览量:6
本文来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解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点评,文章较长,大约5000字,请谨慎阅读。
(附原文)
二十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解读
这一章可以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去解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容易弯曲的东西,通常都不会轻易被折断,比如竹子,因为能够随风摇摆,所以在狂风之下,它就比坚硬挺拔的树木更容易存活;比如章鱼,因为可以缩身进入任何不大于它牙齿的空隙,所以就比其它生物更容易逃避危险;比如卷尺,因为能够弯曲收缩,反而能够测量更长的尺度.....
这是能屈能伸的好处,它是动态调整,而不是消极妥协。
很多人将“曲则全”简单的理解成“委曲求全、忍气吞声”,这是极为偏颇的,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它与人性“欲得、爱争、好胜”的特点相反,让人难以接受,二是因为没有结合“枉则直”去辩证理解,导致过分片面化。
什么是“枉则直”?
前一句说了“曲”的好处,这句话说的就是“曲”的用处。
枉,可以简单理解成“反向弯曲”,它的作用是将弯曲的东西矫正过来。比如做掀把、搞把的手工业者,会把弯曲的木棍通过加热反向弯曲,以矫正成需要的材料;比如钢筋工,会使用外力或机器将弯曲的钢筋校直。
由此可见,曲,不仅能保全自己,还能利用这个特点达到自己的目的。
把这种属性套用到自身,就可以将其转化成一种处世之道。
俗话说,世事险恶,处世艰难,在这种不可控的环境中,没有人会拥有一个顺风顺水,心想事成的人生。
身处这样的境地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体悟“曲”的智慧,让自己拥有以曲求全的能力。
以曲求全不是委曲求全,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因此,这两者的境界不在一个维度。
以曲求全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化解潜在的危险,面对挑战首先要保存自己,然后适时反击,最后达成自己的目的。历史上将这个策略运用的炉火纯青的案例很多,在这里我们只举两个:一个是卧薪尝胆;一个是游击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就叫“以曲求全”,此“曲”是为目的服务的,是自身实力无法在此刻无法与对方抗衡的策略,它与“以柔克刚”是一个道理。
常人最易在这个时候犯错,明明时机不对,却因为刚愎自用,忽视双方之间的差距,自不量力,结果,轻则碰的头破血流,重则一败涂地,以致再无翻身可能。
就像大棚种植户,狂风暴雨之下非要凭一己之力去保护财产,还不如先保证自身安全,等天气好转再收拾修整,以便东山再起;犹如二人打架,明知打不过,非要争口气,结果被打的鼻青脸肿,还不如大吼一声转身就跑。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要注意,“以曲求全”它应该是一种内省,一种态度,但不适合挂在嘴边,也不适合当成一种指导思想。
为什么?
说它是一种内省,一种态度,意指:它是你的策略,是你的回旋,只能你自己知道,却不能为外人所知,事以密成,言以泄败。如果你为了炫耀,或者因为一时忍让招致别人异样眼光而自我辩解,不就等同于你告诉别人“别看我现在老实,我是为了将来打败你”吗?
因此说,“曲”的智慧只能体现于自身内在上。
说它不适合当成一种指导思想,指的是:它不适合用来指导别人。就像读《道德经》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无论怎么理解,只要是自己有所收获,而且能够指导自己的生活,那么这种理解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即使你解读的淋漓尽致,翻阅了各种资料,弄清了字词的古今释义,无限接近老子的思想,可是一旦讲给别人听,它就失去了价值,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为道理是讲不出效益的,不能立即变现的道理,别人是不相信的。
因此,能屈能伸的人不会抱怨,也不会解释,他只会默默地做应该做的事。
所以说,“以曲求全”的境界是“委曲求全”难以企及的,同样是以“曲”做事,却因它源于内还是源于外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是调整,后者是妥协。
后来出现了一个词叫“矫枉过正”,它的意思是:过度矫正偏差,会陷入另外一种偏差。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委曲求全”、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再恰当不过。
说了这么多,只为了解释所谓的“知识点”,现在让我们分析为什么说“枉则直”是“曲”的用处。
结合全文思想脉络,“曲”和“枉”虽然意思不同,但却与“矛和盾”一样相克相成。
让我举一个例子解释其中的逻辑:
手拿一根竹子用力弯曲它,它会因为自身柔韧的特性顺势弯曲,如果它不想弯,那么就会断,这就是“曲”的过程,柔韧的特性是内因,你施加给它的力是外因。
当你松开手,竹子会凭借自身的韧性恢复,这个过程就是“枉”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它是“枉的一部分”?
因为,虽然“枉则直”,但是仅凭自身的反弹并不足以恢复原貌,你需要额外加大这种自身反弹,直至反向弯曲到一定程度才会完全恢复。
换句话说,即使你什么都不刻意去做,规律法则仍然会如期而至,但是,由于我们太急于求成,因此不得不借助一些手段。这些手段就是外力,又因为它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它是一把双刃剑。
由此不难理解,自身能量加上适度的外力,这两者合一的过程才是“枉”,达到这个力道就可以“直”,超过这个力道就会过头,“枉则直”就变成了“矫枉过正”。因此说,只凭自身能力反弹只是“枉”的一部分。
可见,虽然“枉”可以达到“直”的目的,但还是借助了“曲”的力量。
当然,老子的本义或许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只不过因为我更多的将其用在现实当中,所以不可避免的会联系到“目的”,毕竟,老子还说了“为无为”,这说明有目的是合理的,关键看过程,看你达成目的的状态。
可是,自身能量应该是恒定的,怎样才能多出另外的力量呢?
这就是处世的学问。
要想获得额外的力量,就需要借力打力,也可以叫“技巧”,以技巧达成目的靠的是智慧而不是聪明——通过弯曲化解风险,利用反弹破局,借助弯曲赢得的空间积蓄力量,最后达成自己的目的。
这种智慧与技巧虽然不能被量化,但是,只要你能把握好“曲”的力度,自然就会掌握“枉则直”力度,这个力度通过你在内心深处不断练习就可以实现,这种练习没有技巧,后人将这个过程称作“格物”。
因此,“曲则全,枉则直”讲的是“处世之道”。
洼则盈,敝则新。
这一句讲的是“成事之道”。
你不是想拥有一些东西吗?假如你有能力得到,你会用什么来拿?
如果你想要的是水,是不是需要一个杯子?
假如你想要的是粮食,是不是需要一个袋子?
假如你想要的是成就,是不是需要一个能装进更多知识经验的大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它们创造出空间,所以才能装东西,“空间”是这句话的主体。
当然,这样解读仍然只是在讲道理,若想活学活用,则可以把“洼”与你生命中的逆境联系起来。
虽然大多数人都接受逆境能让人快速成长的说法,但是现实中能做到在逆境中面不改色的却很少。根源在于他们着急,从而忽略了坚持的意义,因此也就忘记了“逆境使人成长”的哲理。
唐代有个和尚写过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与“以曲求全”的意思差不多,它们都是在逆境中积蓄反弹力量的阶段。
为什么总是在说逆境,而不说顺境?是不是有点悲观色彩?
对应《道德经》第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逻辑来说,没有逆境何来顺境?
也就是说,逆境是顺境的开始,但是,如果你只是单纯陷在逆境中痛苦、抱怨,则只会让这个逆境无限延长,因为你想要的顺境绝不会因为抱怨而到来。
洼,也可以与做人的态度联系起来,比如“谦虚”。 但是,若将“洼”误解为自我贬低(如过度谦卑),反而失去成长机会,所以,我们需要区分“谦虚”与“自我否定”之间的不同之处。
让我们回到刚才引用的“以其无,有器之用”。
如果“洼则盈”是说要为拥有一些东西创造空间,那么“敝则新”则是告诉我们,要想成长,就要把这个空间中已经装满的东西舍弃一部分,以便装进新的事物。
这个过程就像一部64G内存的手机,要想装进新的程序,就要删去一些其它的APP。
为什么这样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却做不到呢?
因为他们用来装东西的不是杯子,也不是大脑,而是欲望。
欲望是填不满的。
所以,他们才会感到匮乏,才会不停的想要更多,却忽视了自己只有64G内存的事实,因此,他们才会感到累,才会迷茫,才会困惑,才会郁闷,才会总是原地踏步......
至于“少则多,多则惑”与“洼则盈,敝则新”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其中的逻辑却是一样的,存在的误区也是一样的,比如,主动清空与被动消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这一句讲的是“悟道”。
腾出空间才会装进新的东西,腾的过程就是“少”,就是“舍”;装进新的东西就是“得”,拥有过也是你的,新装的也是你的,这就叫“多”。就如苹果公司,减少了大部分业务,只聚焦核心产品(少),反而占据了市场主导(得)。
这个“多”不是“多则惑”的“多”,“多则惑”的“多”是欲望给你的暗示,是你“得”的借口,是你不想“舍”得理由,更是你痛苦的根源。
常人总是认为只要自己拥有的足够多,就能应对各种问题,比如更大的权力,更多的金钱,更丰富的经验,更细致的技巧,更缜密的心思等等,事实证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因此提高。
在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导张无忌,要学会“忘招”, 暗合“少则得”——化繁为简,无招胜有招,张无忌的功力因此突飞猛进。
又如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各种快餐内容琳琅满目,让人难辨真假,这样的信息非但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价值,却因为能提供短暂快感而将我们牢牢捆住。
你还有时间仰望星空,思考人生吗?
你还能耐下心来陪伴家人吗?
你还能幸福的享受生活吗?
仅仅一部手机就可以耗尽你一天的时间,何况还有那么多强迫性的思考......
什么是多,什么是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
依照天道平衡理论,当你觉得什么东西多了的时候,一定有什么东西少了;当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失去一些东西,此乃真言。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是什么?
它是“道”,是“德”,是“保持中和的觉知”,是“清醒的意识”,是“二元对立的兼顾”,是“和光同尘的混沌”,是“知雄守雌的智慧”。
这就是圣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准则,这一句讲的是“顺应天道”。
当你拥有这样的状态时,自然就能做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这些颠倒的生活状态被改变时,那些真正对你有价值的品质就会油然而生,老子将这些品质称作“明、彰、有功、长”。
这几个字其实不用过度解读,因为每个人的三观理念不同,自然千滋百味。你只要知道它们的指向都是积极向上的,提高个人素养的,加深修为的,提升境界的,真正有助你成长的即可。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被很多人拿来当座右铭,甚至裱糊起来挂到墙上以作警示。
但是,他们真正在乎的只有后半句“天下莫能与之争”,似乎并不知道这句话真正的价值在于“夫唯不争”。
怎样才能做到不争?
做到不争的方法,在《道德经》全文中比比皆是,其中大部分章节都甚至直接指向“不争”。
比如第二章:功成而弗居、第三章:为无为、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第八章:利万物而不争、第三十章:不敢以强取、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八掌:不争之德、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本章,则直接给出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结论。老子不但给出了结论,还提供了方法,这种论述结构在《道德经》全文中随处可见。
把这种结构简化一下就是:让我们观察一个现象......为什么圣人会这样做呢?(为什么天地会有这种表现呢?)......因为这样做会让他有以下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说......结论。
让我把这一章套用这个结构展示一下,以便让你更容易理解: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是现象,“敝则新”是生活经验,“少则得,多则惑”是从经验中得到的教训。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为什么圣人会这样做呢?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因为这样做会带来上面这些变化。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些变化能够让你真正的做到“不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所以说,在自然现象中蕴藏着无数人生智慧,古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你为什么不明白呢?
你看,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就这样完美的闭环了。
用这种方法去读《道德经》,基本上就能看的懂,至于能否再深入下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就要看个人领悟能力了。
诚全而归之。
快意人生,都是这样来的。
- 上一篇:嘴巴里有股怪味,总也去不掉,口气为何困扰古今每个人?
- 下一篇:清明访绵山